奧陶紀滅絕:4.8-4.4億年前
主要滅絕生物:圓月形鐮蟲、彗星蟲、原始生物
事件主要原因:伽馬射線爆發
奧陶紀滅絕
一些科學家認為,最初的滅絕可能已造成了伽瑪射線爆發從始發超新星內6000 光年的地球(在附近的一個手臂銀河系 星系)。十秒鐘的爆發幾乎會立即剝奪地球大氣中一半的臭氧,使表面棲息的有機體(包括那些負責行星光合作用的生物)暴露在高水平的極紫外線輻射下。 雖然這個假設與滅絕開始時的模式一致,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種附近的伽馬射線爆發曾經發生過。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全球滅絕(445200000至44380萬年以前)的赫南特年齡期間發生的事件奧陶紀和隨後Rhuddanian年齡(443800000至44080萬年以前)的的志留紀是消除估計85%所有奧陶紀物種。這個滅絕區間的嚴重程度排在第二位,大約是2.51億年前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邊界,受影響海洋家庭的百分比。奧陶紀 - 志留紀的滅絕幾乎是在K-T滅絕事件發生時的兩倍。白堊紀時期,大約6600萬年前,以結束恐龍而聞名。
腕足動物很好地展示了這種滅絕的效果。Laurentian腕足動物遭受重創,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陸內部和附近的廣闊淺海中的人。這些腕足動物中的許多是勞倫蒂亞的地方病(僅限於特定地區),而不是居住在該大陸邊緣的更國際化(全球分布)形式。在滅絕之後,勞倫森海洋被重新填充了之前僅在其他大陸上發現的腕足動物屬。因此,志留紀腕足動物的分布範圍遠遠超過其奧陶紀前輩。其他生物群 - 包括牙形刺,acritarchs(各種小型微型石棉),苔蘚蟲和三葉蟲 - 表現出這種區域性但非全球性的分布同樣受到這種滅絕事件的影響。儘管滅絕的強度和許多特有物種的喪失,志留系生態系統與奧陶紀生態系統非常相似。
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幾乎所有主要的分類群都受到了影響。在此期間滅絕是全球性的,消滅了49-60%的海洋屬和近85%的海洋物種。、
腕足動物,雙殼類動物,棘皮動物,苔蘚蟲和珊瑚受到特別的影響。、在奧陶紀晚期降溫之前,氣溫相對溫暖,氣候變化的突然性和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棲息地的消失被認為已經導致了滅絕。、海平面下降擾亂或消除了大陸架上的棲息地。、通過撒哈拉沙漠的沉積物發現了冰川作用的證據。降低海平面和冰川驅動的冷卻的組合可能是奧陶紀大規模滅絕的推動因素。
泥盆紀滅絕:4.05-3.5億年前
主要滅絕生物:鄧氏魚、艾登堡母魚、提塔利克魚
事件主要原因:超級地幔柱爆發
泥盆紀滅絕
在晚泥盆世,這片土地被植物和昆蟲所殖民。在海洋中有珊瑚和stromatoporoids建造的大型珊瑚礁。Euramerica和Gondwana開始融入Pangea。滅絕似乎只影響了海洋生物。遭受重創的群體包括腕足動物,三葉蟲和造礁生物 ; 建造礁石的生物幾乎完全消失了。這些滅絕的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假設包括海平面變化和海洋缺氧可能是由全球降溫或海洋火山活動引發的。還有人提出了彗星或其他外星體的影響,如瑞典的Siljan Ring事件。一些統計分析表明,多樣性的減少更多地是由物種形成的減少而不是滅絕的增加引起的。這可能是由世界性物種的入侵引起的,而不是任何一次事件。令人驚訝的是,下顎脊椎動物似乎不受珊瑚礁損失或Kellwasser事件其他方面的影響,而agnathans在弗拉斯尼安結束之前很久就已經衰落了。
滅絕率似乎高於背景率,延長了泥盆紀最後20-25百萬年的間隔時間。在此期間,可以看到大約八到十個不同的事件,其中兩個特別嚴重。[15]在Kellwasser事件之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時間更長。石炭紀時期頭1500萬年的化石記錄基本上沒有陸地動物化石,可能與最終泥盆紀漢根貝格事件中的損失有關。這個時期被稱為羅默的差距。
滅絕事件伴隨著廣泛的海洋缺氧 ; 也就是說,缺氧,禁止腐爛並允許保存有機物質。這與多孔礁岩石保持石油的能力相結合,導致泥盆紀岩石成為重要的石油來源,特別是在美國。
由於Kellwasser相關的滅絕發生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很難分配一個原因,實際上是將原因與效果分開。沉積記錄顯示,晚泥盆世是一個環境變化的時期,直接影響生物並導致滅絕。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更具爭議性。
從中泥盆世末期到晚泥盆世,可以從沉積記錄中發現幾個環境變化。有證據表明海底水域存在廣泛的缺氧現象;碳埋葬率上升,和底棲生物受到破壞,特別是在熱帶地區,尤其是珊瑚礁群落。已發現有關Frasnian-Famennian Kellwasser事件周圍高頻海平面變化的充分證據,其中一個海平面上升與缺氧沉積物的發生有關。 Hangenberg事件與海平面上升有關,緊隨冰川相關的海平面下降
二疊紀大滅絕:2.99-2.5億年前
主要滅絕生物:三葉蟲、海蟹以及重要珊瑚類群
事件主要原因:西伯利亞火山空氣、海水污染
有證據表明有一到三個不同的滅絕脈衝或階段。後者的建議機制包括一次或多次大型流星 撞擊事件,諸如西伯利亞陷阱的大規模火山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煤或瓦斯火災和爆炸,和根據包合物槍假說或稱為產甲烷菌的甲烷產生微生物,由於甲烷包合物解離而從海底突然釋放甲烷引發的失控溫室效應。可能造成的逐漸變化包括海平面變化,缺氧增加,乾旱增加以及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洋環流變化。
確定二疊紀 - 三疊紀滅絕事件的確切原因是很困難的,主要是因為災難發生在2.5億年前,從那時起,許多指向這一事業的證據已經被破壞或隱藏在深處。地球在許多層岩石下。在海底也完全每隔2億年通過正在進行的過程中回收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使海洋底下沒有有用的指示。
科學家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原因證據,並且已經提出了幾種滅絕事件的機制。這些建議包括災難性和漸進性過程(類似於白堊紀 - 古近紀滅絕事件的理論)。
的災難性組包括一個或多個大火球 衝擊事件,增加的火山,並從海底甲烷的突然釋放,無論是由於解離甲烷水合物沉積物或有機碳沉積物代謝的甲烷微生物。該逐步組包括海平面變化,增加缺氧,增加乾旱。
關於原因的任何假設必須解釋事件的選擇性,這對碳酸鈣骨骼生物的影響最為嚴重; 恢復開始前的長期(4至6百萬年),一旦恢復開始,生物礦化的最小程度(儘管無機碳酸鹽沉積)。
三疊紀滅絕:2.5-2.03億年前
主要滅絕生物:角鱷、波斯特鱷、靈鱷、狂齒鱷
事件主要原因:蒸汽、岩漿、有毒氣體
在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標誌著之間的邊界三疊紀和侏羅紀時期,201.3 萬年前,,是主要的一個滅絕事件中的顯生宙宙,深刻地影響了陸地和海洋生活。在海洋中,整個類(牙形刺)和23-34%的海洋屬消失了。在陸地上,除了鱷魚(Sphenosuchia和Crocodyliformes)之外的所有龍類和Avemetatarsalia(翼龍和恐龍),一些剩餘的therapsids和許多大型兩棲動物滅絕了。
在三疊紀晚期,逐漸的氣候變化,海平面波動或海洋酸化脈衝[9]達到了臨界點。然而,這並不能解釋海洋領域滅絕的突然性。小行星撞擊,但迄今為止沒有足夠大小的撞擊坑與三疊紀 - 侏羅紀邊界重合。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特別是中大西洋岩漿省(CAMP)的洪水玄武岩,將釋放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和氣溶膠,這將導致強烈的全球變暖(來自前者)或冷卻(來自後者)。CAMP脫氣記錄顯示,在每次主要的岩漿作用脈衝之後,幾個不同的二氧化碳脈衝,其中至少有兩個相當於大氣CO 2的加倍。
三疊紀和早侏羅世化石土壤的同位素組成與大的負碳同位素偏移有關(Whiteside等,2010)。源自葉蠟和木質素的脂類(正構烷烴)的碳同位素,以及來自北美東部與CAMP互層的湖泊沉積物的兩個部分的總有機碳已經顯示出類似於大多數海洋聖奧德里的碳同位素偏移。灣部分,薩默塞特,英格蘭; 相關性表明,三疊紀末期滅絕事件同時發生在海洋和陸地環境中,略高於北美東部最古老的玄武岩,但與摩洛哥最古老的湍流同時爆發(Deenen等人也提出, 2010),既具有臨界CO 2溫室和海洋biocalcification危機。
同時發生的CAMP噴發,大規模滅絕和碳同位素漂移都顯示在相同的地方,從而成為大規模物種滅絕的火山原因。天然氣水合物的災難性解離(建議作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物種滅絕的一個可能原因,即二疊紀末期所謂的「 大瀕死 」 )可能加劇了溫室條件。
白堊紀滅絕:1.37億-6500萬年前
主要滅絕生物:恐龍
事件主要原因:隕石撞擊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奔潰
白堊紀第三紀(K-PG)滅絕事件滅絕中有很多物種死亡,最著名的是非禽類恐龍。它也毀壞其他陸地生物過多,包括某些哺乳動物,翼龍,鳥類,蜥蜴,昆蟲,和植物。在海洋中,K-Pg滅絕殺死了蛇頸龍和巨型海洋蜥蜴(Mosasauridae)和摧毀的魚類, 鯊魚,軟體動物(特別是菊石),它已滅絕),以及許多種類的浮游生物。據估計,地球上所有物種的75%或更多都消失了。然而,滅絕也提供了進化機會:隨之而來的是,許多群體經歷了顯著的適應性輻射 -在破碎和空曠的生態環境中產生新的形式和物種。哺乳動物尤其在古近紀多樣化,不斷發展新的形態,如馬,鯨魚,蝙蝠和靈長類動物。鳥,魚,和蜥蜴也輻射。
滅絕事件是嚴重的,全球性的,快速的和選擇性的,消滅了大量的物種。根據海洋化石,估計所有物種的75%或更多已經滅絕。
該事件似乎同時影響了所有大陸。例如,非鳥類恐龍來自北美,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和南極洲的馬斯垂克(Maastrichtian),但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新生代都不知道。同樣,化石花粉顯示了新墨西哥州,阿拉斯加州,中國和紐西蘭等地區植物群落的破壞。
儘管事件嚴重,但不同進化枝之間和之內的滅絕速度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大氣顆粒阻擋太陽光並減少太陽能到達地面,依賴光合作用的物種減少或滅絕。這種植物滅絕導致了主要植物群的重大改組。雜食動物,食蟲動物和腐肉食物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可能是因為食物來源的增加。似乎沒有純粹的食草或食肉哺乳動物存活下來。相反,倖存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以昆蟲為食 ,蠕蟲和蝸牛,反過來以碎屑(死亡的植物和動物物質)為食 。
滅絕的速度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一些關於滅絕原因的理論意味著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從幾年到幾千年)迅速滅絕,而其他理論意味著更長的時期。由於Signor-Lipps的影響,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也就是說,化石記錄是如此不完整,以至於大多數已滅絕的 物種可能在最近發現的化石之後很久就消失了。科學家們還發現很少有連續的含化石岩石床,其覆蓋時間範圍從K-Pg滅絕前的幾百萬年到其後的幾百萬年。[28]來自三個地點的K-Pg粘土的沉降速率和厚度表明快速滅絕,可能不到一萬年。在科羅拉多州丹佛盆地的一個地方,「蕨類穗」持續了大約一千年(不超過一萬七千年); K-Pg邊界層沉積後,最早的新生代哺乳動物出現了大約18.5萬年(不超過57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