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被稱為是「萬惡之邪」,據統計濕氣能引起140多種疾病,對我們身體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其遇寒變成了寒濕,遇熱則變成濕熱,變化多端。所以說,不同的「濕」要用不同的方法,不然會越祛越濕。
分清寒濕、濕熱,才能不越走越遠、越祛越濕
1、寒濕
原因:多因貪涼飲冷,過量食用生冷瓜果,導致寒濕停於中焦。淋雨,居住潮濕,遂使寒濕內侵。也有內濕素盛,中陽被困,以致寒濕內生所致。
症狀:寒濕重者多脘腹悶脹,不想吃飯,想吐,口淡不渴,腹痛大便稀,頭痛如裹,身體虛胖,苔白膩,脈濡緩。
2、濕熱
原因:多因濕熱之邪,飲食不節制,過量飲酒,導致濕熱,脾胃虛弱。
症狀:脘腹痞悶,噁心厭食,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飲,尿赤,或面目肌膚發黃,或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分清之後,做好這幾點,輕鬆祛濕,還能瘦!
1、寒濕——溫中化濕
1)山藥枸杞養生粥
材料:山藥(2根細條)、小米(2小把)、枸杞少量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山藥去皮切小塊(戴手套切山藥,避免手癢),小米提前一天晚上泡好,山藥塊也用清水泡著備用
所有食材倒入砂鍋,清水沒過食材。
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40-50分鐘左右。待米煮開、粥較濃稠後,加入少量枸杞再煮約10分鐘即可。
小技巧:山藥越細越好,煮粥時避免糊鍋,用勺子攪動。
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山藥煮粥,對身體差、腸炎、腎虧等慢性病均有療效。
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2)中脘穴——散寒、健脾祛濕
位置: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中脘穴屬任脈,也是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是小腸經、三焦經、胃經、任脈的交會穴。
功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脾胃互為表裡,同為後天生化之本,共同協作以化體內水濕。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濕、和胃理氣。一般每週不低於三次,每次不低於30分鐘。
2、濕熱——清熱化濕
1)綠豆粥
食材:小米、綠豆、冰糖、清水
做法:綠豆洗淨泡發、小米洗淨、鍋中加水燒開,加入小米、綠豆、中火燒至水開,轉小火,熬煮半小時左右後,再次加入清水,再熬約20分鐘,至粥濃稠後起鍋。
功效: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效
2)承山穴——祛除濕熱
位置:位於人體小腿後面正中,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按摩方法:拇指翹立,用力點按此穴,堅持不放鬆,直至肌肉痙攣,緩解為止。
功效:《黃帝內經》認為,承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膀胱經是人體陽氣最旺的經脈,所以通過刺激承山穴,可以激起經絡的陽氣,快速排除體內的濕氣。
中藥貼劑——寒濕「殺手」。
溫馨提示:明代中醫世家明氏流傳下的祛濕名方——天香清濕貼。精選丁香、茯苓、藿香、薏苡仁等名貴中藥,熬製而成。只需每天貼一劑於肚臍,通過神闕穴(即肚臍眼)經脈吸收,先作用於胃和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到達全身處,對寒和濕熱都有很不錯的效果,是目前公認的有口界碑的外用祛濕貼劑。
冬季泡腳助祛濕!
生薑泡腳——祛濕散寒
方法:生薑洗淨,切片,亦可拍碎用布袋裝好,放入盆中,加點鹽。倒入開水,待水溫45度左右,泡腳。
功效:生薑性溫和,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祛濕散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