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有過腹瀉的經歷吧,那種不是在廁所就是在去廁所路上的感覺一定非常難受,各種藥物都吃上,效果來得慢,而且一不小心又整成便秘,然後就在便秘與腹瀉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腹瀉在醫學上稱為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中醫學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濡洩」、「洞洩」、「飱洩」「注洩」等名稱。到了漢唐時期被稱為「下利」,宋代以後統稱「為泄瀉」。
腹瀉的主要病變位置是在於脾胃與大小腸。其致病原因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類。外因中包括感受外邪和飲食所傷;內因中包括情志失調和脾胃陽虛。
一、感受外邪:外邪引起的泄瀉,以寒、濕、熱邪傷及脾胃為常見,其中尤以濕邪為多見。由於脾喜燥惡濕,外來濕邪,最易困阻脾陽,致脾失健運,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食相夾並走大腸而成泄瀉。故有「無濕不成瀉」之說。
二、飲食所傷:飲食不節製或過量食用肥膩之物,致使實物長時間停留在胃腸道中,影響脾胃的運化功。食用了生冷或不幹淨的,則會損傷脾胃,導致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全身,因此造成水濕內停,變生污濁而排瀉。
三、情志失調:脾在志為憂,過度優思則損傷脾胃,致使脾胃功能失調,這種情況在日常中也很常見,人們如果心裡有事,就會覺得沒有胃口,什麼都不想吃。長時間的保持這種狀態不單單會引起消化不良的腹瀉,嚴重的還會造成營養不良。
四、脾腎陽虛: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靠的就是腎的陽氣滋養,長期處於脾氣不足的情況會損傷腎的陽氣,即所謂的「由脾及腎」。腎陽氣受損又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造成脾腎陽虛,腹瀉纏綿不絕。
一、急性泄瀉:
1.濕邪侵襲引起的腹瀉:發病急驟,大便稀薄或夾粘液,每日數次或十餘次,腹痛腸鳴,肢體酸痛。
2.傷食引起的腹瀉:有暴飲暴食或吃了不幹淨的食物。出現突然發病,腹部疼痛難忍,瀉後疼痛緩解。
二、慢性泄瀉:
1.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大便不成形,有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反復發作,不能食用油膩的食物,食慾不振。
2.脾腎陽虛引起的腹瀉:這種腹瀉又叫「五更瀉」,多數的時候發生在天快亮的時候,肚臍周圍隱隱作痛,伴有腸鳴音,便後症狀改善或消失,腹部怕冷,有的人會有腰疼,四肢冰涼的現象。
3.肝氣犯脾引起的腹瀉:這種腹瀉多是由於情志原因引起的,情緒波動後誘發泄瀉,平時可能會出現腹痛腸鳴的症狀,胸悶,打嗝,消化不良,精神不佳,煩悶。
中醫的推拿治療對慢性腹瀉的效果非常好,操作簡單,經濟實用。
一、腹部操作:
手法:一般以一指禪或手掌採用推法、摩法。
穴位:一般取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
操作:採取平躺身位,用拇指採取推法由中脘開始緩慢向下推動至氣海、關元,5-6次,然後搓熱雙手摩擦小腹,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摩擦,時間約5-8分鐘,腹部暖熱即可。注意:一指禪推時操作力度不需太大,以輕微疼痛為止。
二、背部操作:
手法:一般以捏法、擦法、滾法、按法、揉法為主,需要有人從旁協助。
穴位:一般取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長強穴。
操作:採取俯臥(平趴)位,以點、按手法從脊柱兩旁脾俞穴至大腸俞穴,每穴1分鐘。然後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長強。往返3~4遍。再在左側背部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時間約8-10分鐘。
一、脾胃虛弱症:取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用輕柔的按、揉法治療。每穴約2分鐘,在氣海穴治療的時間可適當延長。再以手掌大小魚際摩胃脘部以逆時針方向進行,腹部以順時針方向進行。
二、脾腎陽虛症:取穴:氣海穴、關元穴,用輕柔的按、揉法治療。每穴約3分鐘。再以手掌大小魚際縱擦背部督脈,橫腰部腎俞、命門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熱為度。
三、肝氣(橫逆)乘脾症:取穴:兩側章門穴、期門穴,用輕柔的按、揉法治療。時間約6分鐘。再以手掌擦兩肋,以以兩肋微熱為度。按、揉背部肝俞、膽俞、膈俞及太衝時間約6分鐘。
四、急性腹瀉的治療:
揉神厥、氣海以腹內有溫熱感為度。按揉足三里、內關。每穴約1分鐘。注意:以摩腹為主要的治療手法,力量不宜過大,在腹部操作均以順時針方向進行。
腹瀉期間忌食含澱粉(山芋之類)和脂肪過多的食物,以及一切生冷刺激與不易消化的食品。要注意保暖,多喝溫水,可適當加一點鹽,不可過於疲勞。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如果你認真看了以上的內容,相信對於腹瀉重新有了認識。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