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晝最短,夜最長,純陰之中,卻孕育著一息真陽,所謂"冬至一陽生" 。
在這陰陽爭生死分的時候,最好君子安身靜體。古人冬至放假7天,不放假的我們,也需
靜心氣、莫熬夜、避房事、省饕餮。小心呵護身體中待生髮的陽氣。讓它生長壯大起來。
冬至艾灸,順應天時補陽氣
萬病皆損於陽氣,在冬至一陽生的時候,藉助艾灸之力,把陽氣補起來。是最順應天時的養生方法了。陽氣溫通,身體有寒則驅寒,有瘀則化瘀,有濕則祛濕。正氣足了,第二年也會很少生病。
從冬至前4天(12月18日~12月21日)+冬至當天(12月22日)+冬至後4天(12月23日~12月26日),連續艾灸9天,可以幫助初生之陽安固在體內。
哪些人適合艾灸
1、宮寒痛經
2、上熱下寒
3、消化不良
4、壓力過大
5、手腳冰涼,怕冷體寒
6、身體濕氣重
7、心情抑鬱,情緒波動大
8、失眠多夢
9、白帶異常
10、陰陽兩虛
11、陽氣不通,身體疼痛
12、經常感冒
冬至一陽生,這時艾灸可升發陽氣,驅寒、活血散瘀、祛濕。
冬至灸推薦這四個穴位,最重要的就是艾灸神闕穴和關元穴了,其次是三陰交和足三里,具體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每天(最好是白天),每個穴位艾灸45分鐘即可。
艾灸神闕穴
艾灸神闕穴,可將初生之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髮生長,為體所用。
神闕穴的位置就是肚臍。肚臍位於人體"黃金分割點"上,是調整人體功能最佳作用點。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衝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養生要穴。
驅寒補陽,也可以灸一灸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神闕下三寸,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等作用,凡元氣虧損均可艾灸此穴,並有很好療效。
現代研究證實,艾灸關元穴還可以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強身固體作用。
三陰交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3寸。用我們的手掌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併攏,4指的橫距就是3寸。
取穴方法:如上圖所示,除大拇指外,其它四個手指併攏,橫著放在足內踝尖(腳內側內踝骨最高處)上方,小腿中線與食指的交叉點就是三陰交穴。
腰膝酸軟、白帶增加、月經不調,艾灸三陰交,從陰引陽。而且通過刺激三陰交穴,還可以調養肝脾氣血、補益腎精,使得我們的容貌得到「保養」,煥發新彩!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
足三里為人體第一大穴,最補益,氣血雙補,擅長治療虛勞諸症,為強壯保健要穴,常言道:「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脾胃寒涼、腹脹噯氣、疲勞乏力,艾灸足三里。
因為本穴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和胃的下合穴,可健脾益氣,和胃降逆,同時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刺激足三里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連續艾灸9天,每個穴位10~15分鐘。如果上火,就停下來。晚上艾灸,別超過晚上9點,以免影響睡眠。
即使錯過了這兩天,也可以繼續艾灸,培補元氣永遠不晚。
體寒的女性更適合艾灸,不僅能舒經絡、治月經不調、痛經,還能排毒養顏,改善體寒體質。
注意:孕婦,陰虛實熱慎灸。宮寒痛經者可以艾灸,其餘體質姨媽在身慎灸。
冬至即將數九,從冬至前開始,借純陽之草,補足陽氣,以迎數九寒天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