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很多人以為,長了一顆顆紅色的小突起,就是痘痘,以至於把長在前胸、後背、手臂上的那些小紅疹,也當成是痘痘,拚命塗抹一些暗瘡膏,或者用手去擠,但結果越來越嚴重,甚至把小痘痘擠成了大膿包。皮膚科專家指出,很多看似痘痘的玩意,實際上,是被錯認了,那不是痘痘!
A
毛囊炎誤當青春痘,擠後變成大膿包
小美已半個多月沒睡過安穩覺了,只能趴著睡,一旦翻身壓到背部就會疼痛難忍,而引起這一切的竟是皮膚上不起眼的小痘痘。半個月前,因為後背長了幾個小痘痘,有點瘙癢,小美以為是青春痘,習慣性地擠了擠,「當時沒擠出什麼東西,而且有點疼,我也就放棄了。」
以為過幾天會好,沒承想痘痘越長越大,一個多星期後背部紅腫一片,原來痘痘的地方長出巴掌大的膿包,且疼痛異常。她這才意識到事情嚴重,急忙趕到醫院皮膚科。經診斷小美背部是毛囊細菌感染,並不是她以為的「青春痘」。
「需及時把膿排掉,否則膿腫不斷擴大,且感染膿血症後將有可能危及生命。」接診的皮膚科醫生告訴小美。
B
是細菌和真菌在搗亂
寧夏人民醫院皮膚科張偉醫生介紹說,「毛囊炎」顧名思義就是有毛髮的地方發了炎,所以全身上下有體毛的地方都有發炎的可能。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前胸、後背、臀部、大腿、上臂等處,幼兒以腋下、腹股溝、臀部為高發部位。
依據發炎的部位深淺,又可以分為淺層毛囊炎以及深層毛囊炎,有不同的臨床特徵及症狀。淺層毛囊炎症狀不明顯,大部分的患者主要以癢為主,少數會有疼痛的現象。臨床上可以看到表皮在毛囊的地方,長起一顆顆紅色的丘疹膿包。而深層的毛囊炎則以疼痛為主,也比淺層的膿包大很多,常常可以擠出膿液。
毛囊炎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最為常見的細菌性毛囊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毛囊引起。而毛髮的牽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損傷,皮膚的浸漬,局部密封包紮素等也是毛囊炎的誘因。
C這病偏愛這幾種人
愛出汗的年輕人:夏季氣溫高多汗,是毛囊炎的高發季節,因為致病細菌和真菌多偏好存在於高溫、潮濕的環境中。而一些年輕人代謝快或運動量大,愛出汗,又喜歡高能量的飲食,導致皮膚油膩。如果不及時清潔,就容易患毛囊炎。
體質弱、免疫力低下的人:經常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製劑,或本身有免疫缺陷的人、某些貧血患者等。
甲亢患者:同樣是因為代謝旺盛、出汗多所致。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皮膚容易給細菌和真菌提供營養。
化妝品使用不當:有的化妝品里含有不合格的添加劑(如重金屬、激素等),經常使用可能會誘發毛囊炎。
D
別以為它只是小毛病
「小小的毛囊炎,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掉以輕心不治,那就錯了!」張偉醫生提醒說。
毛囊炎可反覆發作形成慢性毛囊炎;發生於頭皮的可引起永久性脫髮;發生於項部的,皮損呈乳頭狀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節,不易治癒;毛囊炎向深部發展,可引起毛囊周圍炎,稱為癤,嚴重者可有淋巴結腫大、發熱、頭痛,甚至引起膿毒血症或敗血症;如果擠壓位於鼻、口唇部位的癤腫,可使病菌經血行進入顱內,引起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或腦膿腫,可導致死亡。
治療上,細菌性毛囊炎可選用抗生素,內用外用,低濃度的果酸具有抗炎和去角質色素的作用,對大面積的毛囊炎也可以嘗試。
E
這樣來預防
辛辣食物儘量不要吃。還要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如蔥、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
宜多食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如芹菜、莧菜、菠菜、枸杞菜、芥菜、金針菜、黑芝麻等。
要避免頭部搔抓等刺激。因為頭部,由於毛髮多、皮脂腺和汗腺較豐富,排泄物也多,所以更應該保持清潔衛生。
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避免有害物質的刺激。調整胃腸功能,保持大便通暢。
TIPS
與痘痘很像,又能區分
張偉醫生最後提醒,痤瘡(青春痘)和毛囊炎長得很像,都是小痘痘狀。而且,毛囊炎和痘痘一樣,都「青睞」年輕人,因此,容易混淆。不過,仔細觀察後,要辨別兩者也並非不可能。
毛囊炎好發於面部、頸部、臀部及四肢等易與衣物發生摩擦的部位;痤瘡好發於面頰、額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膀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
毛囊炎相當單純,紅色丘疹、膿包而已。而痤瘡包括粉刺、丘疹、膿包、結節,常混合存在,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嚴重的融合成片或形成囊腫甚至爆發到全身。
雖然毛囊炎和痤瘡都是和細菌、炎症相關,治療方法完全不同。輕度的毛囊炎可以不用治療,嚴重些的要用抗生素。而痤瘡的治療首要的不是抗感染,而是控油、改善皮膚角化,使毛囊導管得以疏通,過程表現為慢性。(記者 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