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呂媽媽,一位護士的母親,出院前突然死亡,誰的責任?

@ 2018-12-10

呂媽媽,72歲,是體檢中心李護士長的母親,本打算今天早晨安排出院回家,可是凌晨6點,突然死亡,到底發生了什麼?

呂媽媽,兩周前發作性胸痛入院,每次發作胸痛5-10分鐘,呈悶痛,伴出汗,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明顯緩解。胸痛反覆發作,吃飯、大便、刷牙的時候都會發作。

呂媽媽平時有糖尿病、高血壓,血糖控制的一般,血壓也時高時低。

李護士長就找到我們,給呂媽媽辦了住院,住院第一天呂媽媽就發作一次胸痛,我們趕緊做心電圖,提示廣泛導聯缺血,啥意思呢?根據心電圖我們判斷呂媽媽血管狹窄嚴重,而且是最大的血管狹窄或三根血管都有嚴重狹窄,建議呂媽媽儘快造影,看看血管情況,看能不能支架解決嚴重的缺血。

李護士長要跟她兄弟姐妹4人商量,其中一個外地的哥哥也是醫生,第一次商量的結果是先保守治療。我們用了最全面的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呂媽媽胸痛不像在那麼頻繁,以前一天能犯4次,現在一天就偶爾犯一次。於是他們就更不願意做造影了。

雖然都是一個醫院的,但我們醜話說在前頭,根據心電圖判斷,呂媽媽的心臟情況非常嚴重,最好還是造影看看,但是李護士長全家商量的結果就是暫時不做。

住院第三天,呂媽媽吃完午飯,再次發作嚴重胸痛,持續約10分鐘,疼的時候,呂媽媽說趕緊給她治,做手術也做,只要不疼咋都行。李護士長又打電話找兄弟姐妹商量,商量的結果就是同意造影。住院第四天,當我們要上手術之前,他們又臨時決定不做了,說用上藥又不疼了,想再輸輸液看。

就這樣反覆了好幾次,每次疼的時候,馬上找醫生同意造影,可是一旦胸痛緩解第二天就會說先別做了。

後來呂媽媽吃飯也減少,儘量不活動,沒事就在床上躺著,連續好幾天,呂媽媽再也沒發作胸痛,李護士長一家人都為此正確的決定感到欣慰。於是準備出院,回家養著,出院前我們再次交代,患者屬於不穩定性心絞痛,隨時可能心肌梗死,而且心電圖提示狹窄部位非常重要,一旦發生心梗可能就是致命性的,來不及搶救。

今天早晨本打算出院的呂媽媽,凌晨6點突然覺得不舒服,護士叫醫生趕緊去看,醫生立即趕到,這時候呂媽媽突然心臟驟停,搶救持續很長時間,但呂媽媽仍然走了,跪著床邊的子女緊緊抓住呂媽媽的手,不想鬆開,一言不發……

心血管王醫生的解釋:

1、心絞痛都是發作性的,一陣一陣的痛,不痛不代表病情就穩定了,需要綜合分析。對於休息狀態下發作的心絞痛,我們一般稱之為不穩定性心絞痛,一般都比較嚴重,都有心肌梗死的風險。對待這種心絞痛,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2、心電圖有時可以給出一些提示,比如呂媽媽的心電圖就是典型的左主幹病變或三支病變,這種心肌缺血一般都會很嚴重。

3、心臟病不會一直給你機會,不管你是誰,運氣好的給心絞痛的機會,趕緊去正規治療;運氣不好的就會心肌梗死;運氣差的就會猝死。

4、不是醫生護士都懂醫學所有的知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專科疾病還是聽專科醫生的意見。

呂媽媽走了,大家都很傷心,其實呂媽媽很想把病治好,才72歲,年齡並不算太大,除了心臟其他的臟器都沒什麼問題,如果能及時聽醫生安排,做一個造影,放完支架,或許82歲的呂媽媽依然精神。

如果在後來發作幾次心絞痛後,他們下決心去做一個造影,或許結果就不是現在這樣。

可是對於我每一個人來說都沒有如果,我們有時候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對於專業的事情一定要交給專業的人做。

或許最難受的應該是李護士長和她那個醫生哥哥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