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的台灣環境,簡單講就是臟、亂、差。
龍應台曾在書中寫道:「……腐臭的菜葉塞在牆角……惡臭的垃圾往河裡倒……廢料大股大股地流進海里……」30年過去了,現在台灣街頭給人的視覺感受,除了民居古樸,便是「乾淨」二字。
然而你一定想不到,擁有這份乾淨的善因,竟來自一個從未出過台灣、僅小學文化程度卻對時代具有敏銳觸覺的纖弱女子。
她在1990年的一次演講,說:「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來撿垃圾、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凈土。」
因為她的一句話,民眾陸續開始資源回收分類。
到了2006年,台灣環保部門才循此足跡,強制實行垃圾分類,成就一座乾淨島嶼。
她究竟是誰?
為什麼能在環保意識不普及的年代,可以前瞻性地聚集八方力量做一件對人類發展有利的事?
她就是慈濟創始人——證嚴法師。
· 01 ·
證嚴法師,俗名王錦雲,1937年出生在台中縣清水鎮。
因叔父膝下無子,王錦雲幼年時便過繼給叔父。
1943年底開始,盟軍多次轟炸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為了逃命,王錦雲同養父母去防空洞躲避飛機轟炸,一路上親眼目睹房屋在戰火中焚毀,鄉親伏屍街頭。
在動蕩的時代面前,人的生命卑微如草芥,戰爭帶來的痛苦讓年僅8歲的王錦雲頓悟人間的苦難,冥冥中開始接觸佛法。
幼年時期的王錦雲
王錦雲15歲時,養母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開刀無疑是與死神作鬥爭。
她憂心地對天祈願:自己願減壽12年,並從此茹素,以換取養母不需要開刀就能痊癒。
養母的病竟奇蹟般好起來,王錦雲從誓願,終身吃齋。
但5年後,正值壯年的養父卻因腦溢血去世。
至親死別之痛,使王錦雲心中浮現了對生老病死的疑惑,一本《梁皇寶懺》,讓她參悟生死之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從此開啟了尋佛之心。
1962年,王錦雲自行落髮,現沙彌尼相。
青年時期的證嚴法師
接著她巧遇佛學大師印順長老,特殊的因緣,讓26歲的王錦雲順利皈依印順長老,法名「證嚴」,法號「慧璋」。
印順長老,浙江海寧人,承襲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20世紀40年代未,經過戰亂的印順,在顛沛流離中渡台,也將佛陀正法帶到台灣
印順長老開示、期許證嚴時時要「為佛教,為眾生」。
這六個字,讀起來只要一秒鐘,做起來卻要一輩子。
印順大師的人格薰陶,讓證嚴法師走上「不為己謀,為天下計劃」的慈濟道路。
· 02 ·
但年輕的證嚴法師那時對修行的理解,僅限於參天禪地。
她獨自一人在小木屋中席地而居,身邊僅一套《法華經》,一幅「西方三聖相」。
每天子夜起身早課,白日頂笠披蓑種些瓜果,遇到青黃不接時就挖些野菜度日。
與傳統佛法叢林中那些接受善信居士供養的憎尼相較,她堅持不受供養、不做法會,也不化緣,日夜與青燈古佛相伴, 苦行自惕。
她以為,這樣便是修行了吧。
證嚴法師早年修行的小木屋
直到1966年3月,證嚴法師因探病前往一家醫院,驚見地上一灘血,才將她的學佛之路徹底改變。
聽聞那是一名難產婦人走了8個小時的山路,卻因付不起8000塊錢的保證金,留下一灘血之後又被抬回家,失去救治機會。
台灣當時的醫療繳費制度是必須先付保證金,才能入住醫院。
證嚴法師心中絞痛不已:貧由病起, 病因貧生。
同月,三位天主教修女來訪,面對證嚴法師的侃侃論道,修女質疑:佛教既然這麼好,為什麼沒有落實到社會人群呢?而是靠西方來這裡蓋醫院,建學校,辦養老院、孤兒院?
這話宛若當頭棒喝,將證嚴法師猛然喚醒,她的內心受到極大衝擊。
夜幕降臨,證嚴法師佇立在窗前遠眺如黛青山,冥想許久,終於頓悟:中國的佛教融入了儒家「仁」的思想,應放棄小乘的獨善其身,轉向積極入世、行善濟貧、為他人的志業邁入。
她召集5名弟子、30位信徒,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師徒幾人除了種花生、打毛線衣、縫製飼料袋來維持日常開銷,證嚴法師還定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律清規,要求常住弟子每天做6雙嬰兒鞋,一天24塊錢,一個月720塊錢,作為救難基金。
第一個月,救助的是一位福建老太太,因戰爭與丈夫兩岸相隔,二戰結束後,她冒險跨海尋夫,可等待她的卻是一具冰冷遺體。
老太太因此滯留在台灣,無親無故,晚年常年臥床,饑寒貧病纏身。
慈濟會於是每月贊助她300元生活費,又花300元為她請一個看護,直至四年後圓滿替老太太送終。
720元一個月就花掉了600元,只餘120元,基金轉眼不敷使用。
為了增募救難基金,證嚴法師鋸了30個竹筒,交給30個家庭主婦,讓她們日發善心,每天存下5毛買菜錢。
慈濟功德會的善名漸漸傳開,慕名行善的人越來越多,濟助的個案也越來越多。
證嚴法師的俗家養母拿出存款,又向銀行貸款,買下十幾畝的土地,建造「靜思精舍」,讓這些出家眾有地可耕,有屋可住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證嚴法師說,法理需要人去弘揚實踐,才能引導眾生前行。
漸漸地,人們知道,有一門事業叫志業,有一門慈善叫「慈濟」。
· 03 ·
隨著深入了解,證嚴法師發現窮人一旦染上疾病,要麼聽天由命,要麼拖垮整個家庭。
這讓她深感,疾病是貧苦的根源,防貧必須先止病。
1972年開始,慈濟會開始邀請醫師,增設義診所,並在全台巡迴施藥。
只是,一個禮拜僅兩次的義診,根本不夠化解困境,因為有的病人需要住院,有的需要隔離。
此時證嚴法師自己也罹患心絞痛。
慈濟功德會看似成形,可隨時都有可能分崩離析,她開始憂心,一旦自己離世,慈善事業終將中斷。
該如何延續這份大愛?
苦思冥想之後,她決定弘揚儒家「仁愛觀」,「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用自己的「仁」去改變這個世界。
平時連公車費都捨不得花的證嚴法師,「異想天開」地開始構思興建醫院。
興建醫院畢竟與普通的救濟不同,這次所需金額高達8億。
這樣的構思,對於一個遁入佛門再入世與社會糾葛的出家人而言,此刻需要應對的不止是「自命清高、沽名釣譽」的閑言碎語,連身邊聽她講道的家庭主婦都產生了懷疑。
一堆女人,8個億。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這嚴峻的考驗,一個聲音在證嚴法師心底升起:你就是要做不可能的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主意打定,證嚴法師就開始輾轉全島,為了籌募龐大基金,她反覆廣邀善心人士,一句句為他們解惑。
修行不是在山巔冥想,不是閉門反省,而是入世救濟,與塵世接觸。
這是一場以人與人之間為道場的修行。
就這樣,從一床棉被到一張病床,從一間病房到一台儀器,慢慢地募集。
好不容易善款解決了,醫院建地又成了難題。
為了尋覓建地,證嚴法師「踏過墳場,涉過水塘,奔走餘年」,然而幾番努力仍無從落實。
證嚴法師愁得茶飯不思:我要對人家怎麼交代?
百般無奈之下,她打算將募集的每一筆善款退還給善心人士。
建院所需的土地最終因蔣經國先生的關注得以順利解決,「我走遍中國大江南北,從沒見過一個這麼瘦弱的女子,卻為社會國家做了這麼多的事。」
證嚴法師與蔣經國先生
從證嚴法師發願,到1986年,歷經8年,佛教終於有了第一座醫院。
慈濟醫院啟用,就定下了「免繳住院保證金」的創舉,這個舉措最終促使台灣「衛生署」決議,全省醫院廢除「繳納保證金」這項制度。
台灣能有今日完善的醫保制度,證嚴法師無疑是醫德觀念的先行者。
· 04 ·
證嚴法師說,生命有期,慧命無涯,只有教育才能讓慧命精進。
這種大愛之下的智慧,令無數專業精英嘆服。
而後幾年,她創立了慈濟護理專科學校、慈濟醫學院,以及慈濟中學、小學、幼兒園。
「天下事不是一個人做的,也不是一時做的,而是一個人接一個人,一代接一代來共同成就。」
燈與燈的匯聚,才能有無限光明。
1991年夏天,中國大陸長江流域遭遇大洪澇,上億人口流離失所。
當時兩岸關係剛剛解凍,證嚴法師在台灣發起援助行動,此舉讓當時的台灣民眾頗不諒解,招來諸多批評,她甚至出門都被管制。
在她看來,兩岸同胞都受中國儒釋道文化影響,在信仰上本就是一家。
於是斷然道:就算慈濟解散,我也要做,人道主義應跨越政治、種族、宗教。
慈濟在江蘇的基金會
除了進行各種賑災,慈濟還成立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
從1997年起,慈濟就開始往大陸「無償獻髓」救治病患,而大陸在2007年也以同樣的愛心,開始為台灣提供骨髓配對和捐贈。
白岩松到台灣採訪證嚴法師時寫道,「這樣的生命接力,在台灣和內地之間,已進行了900多次……」
白岩松(右二)與證嚴法師(中)等人合影
從長江流域的漫天洪水,到汶川地震的斷壁殘垣,從希望小學到骨髓捐贈,50多年來,證嚴法師帶領著慈濟為兩岸人民建起一座血脈相連的橋樑。
慈濟在甘肅援建的希望小學
慈濟在國際上的濟助更是不勝枚舉。
1991年,孟加拉遭洪水侵襲,14萬人死亡,慈濟發起募款,協助孟加拉重建。
「9·11」事件後,紐約警方迅速封鎖了周邊區域,只有三個團體被批准進入現場救災。
慈濟是被批准進入現場救災的團隊之一。
這個援助過69個國家的團隊,從30多人起步,到如今全球47個分會,1000多萬會員,200多萬志工。
他們當中有市井小民,有當紅明星,有富商巨賈,有權威人士。
證嚴法師與他們之間有個約定,「幫助別人時,要對別人說『謝謝』,因為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體會到了幸福,要感恩,對不對?」
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是每個慈濟志工的座右銘
一句「謝謝你」,人格得以升華。生活便是道場,修心即是修行。
沒有晨鐘暮鼓,沒有香火繚繞,今年81歲的她依然每天開早會,4小時內聽取5大洲慈善工作概況,透過視頻掌握全球慈濟。
而這個能動員海內外人士去共同做一件事的證嚴法師本人,從沒有離開過台灣。
50餘年,隨著組織成長,各種批評、不認同的雜音也如潮水般湧來。
然而,不論面對何種不堪,證嚴法師依然一襲僧袍,粗茶淡飯,數十年如一日地把握當下,慈悲濟世。
有人問,這個世界最後誰會贏?
證嚴法師說,人多的會贏。
追隨在她身後的天下善士如滔滔泉水,層層推涌,當行善的比行惡的多,世間便是瑤池仙境。
篳路藍縷五十餘載,從鄉下女子到佛教高僧,「為佛教為眾生」,上承師訓,下啟弟子,她不僅是宗教家,更是心靈的領航者。
最令無數人驚奇的是,她僅有孱弱之軀,卻能用一言一行感動周遭,用生命誠懇付出,用智慧匯聚龐大的社會能量。
大願悲心的她,對世界影響至深,證嚴法師用看似「潤物細無聲」的儒家治世,弘揚著佛教的慈悲。
身形瘦小的她,卻彰顯著中華文化中的最厚重的價值——「仁」。
附: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1、 佛前的燈不必刻意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2、心田要多播善種,多一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一枝雜草。
3、面對惡言惡語,也是種修行。
4、 社會型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修養。
5、面對業力不要埋怨,要用寬諒和樂的心,來代替埋怨。
6、 不管路有多遠、自己的能力有多少,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此即「毅力」。
7、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8、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此時,有多少力量,就儘快付出。
9、人最難能可貴的事:擁有一分力量,負起一切責任。
10、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