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父母為何熱衷讓孩子做家務?美國心理學家: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會比同齡人更優秀!

@ 2018-12-01

多數家長出於對孩子的疼愛,都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也有的可能沒有這種意識,認為,做家務大人做就可以了,孩子好好玩,好好讀書就好了。其實孩子像一把刀,閒置久了就會生銹,失去原有的鋒芒,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你越不捨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0 1

孩子的成長,從「動手」開始

孩子智力的發展,最初是從「動手」開始的;孩子的成長,也最初是從做家務開始。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思想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展的刺激物。」

孩子出生沒多久,就需要通過手指觸摸身邊的物品和玩具探索世界,接著發展到吸吮手指、抓捏小東西達到智力的飛躍。稍大後,家務成為孩子智力成長的最理想的選擇,因為這是一個手、足、眼、大腦相互協調的過程,也是孩子情感發展的必須。

0 2

國外父母為何熱衷讓孩子做家務?

猶太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們從小養成做家務的習慣,一個寶寶從2,3歲開始,便要參與家務活,並且還有固定的家務崗位。

美國孩子平均每天勞動的時間為1.2小時,韓國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務活為0.7小時,中國孩子平均只有0.2小時,其中部分孩子甚至沒有家務的習慣。

下面是一位6歲的美國密西根小男孩湯姆的家務清單,你看到差距了嗎?

早上:收拾床鋪、做三文治早餐、倒垃圾

晚上:為全家人做晚餐、洗碗、洗衣服、準備床鋪

週末:清理洗手間、修理草坪

這樣的家務清單,可能對6歲娃兒有些繁重了,但湯姆的媽媽說,孩子很愛做家務,不讓做家務,孩子會生氣。真的太可愛了。

0 3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

會收穫2個優點

為什麼人家這麼重視孩子的家務習慣?外國父母認為,不做家務的孩子,會錯失一些珍貴的優點,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會比同齡人意外收穫一些優點。

這些優點,重點是這2種:

1、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有更好的同理心

美國哈佛心理學家理查.韋斯布林德認為, 家務能增強孩子的同理心,更趨向於對他人的需求做出回應。

同理心便是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同理心不僅有助於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更是孩子幸福婚姻的保證。

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孩子在幼稚園門前哭鬧,另外一個孩子靜靜地走過去,給他遞過去一張紙巾,然後說:「我以前也是這樣……」,最後輕輕地拍拍對方肩膀給予安慰。有這種行為的孩子,一定也是被其他小朋友和大人喜愛和讚賞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真是太貼心了。

2、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懂得感恩和關心他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瑪德琳.萊文也認為,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懂得關心他人。

這大概跟「有相似經歷」有關。因為做家務的孩子,接觸了父母平時做的事情,知道哪些家務事情不輕鬆,也知道哪些家務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當父母在一旁做的時候,這些孩子更容易感知父母的辛勞,他們也容易成為感恩的孩子,從而驅使這些孩子做出關心他人的行為。

0 4

一個幹家務活改變孩子壞脾氣的故事

最近有件事情,讓我頗感意外和驚歎,一個關於家務活改變孩子壞脾氣的故事。

我家孩子在幼稚園有一位小同學叫小塗,小塗以前的性格比較暴躁。小塗的媽媽有一次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說讓兒子做家務治好了壞脾氣:

小塗經常會因為媽媽沒能及時做好晚飯而發怒。孩子發怒時,不僅會摔掉桌上的碟子水杯,還會砸壞他鍾愛的玩具。

有一天,小塗媽媽生病了,非常意外地,小塗不僅答應了出外領飯盒,還清理了地上雜亂的東西,最後還給媽媽拿藥、裝溫水,還特別關心媽媽,小眼神能滴出溫柔。

在那刻,小塗的媽媽突發奇想:「家務」跟「溫和」是不是有某種關聯呢?

她決定試一試。從此,小塗媽媽經常會讓孩子跟她一起做家務。

現在,孩子常常說,「媽媽做家務很累,我幫忙吧」,很少生氣了,即使生氣也不會亂摔東西。

媽媽覺得是家務改變了孩子的性格,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的確,老師和小朋友都反映孩子的脾氣好了。所以,讓孩子養成家務習慣這麼好,爸媽別錯過哦。

????

最後,送個大家一個溫暖的寓言

很久以前,有一位偏心的母親離世前,給了親生兒子一大筆財富,繼子只得到一把鋤頭。若干年後,繼子收留了那位得到財富後來貧困潦倒的胞弟,他說:「母親看似偏心,卻教給了胞弟懶惰;母親看似薄情於我,但她迫使我學會了勤勞。」

所以在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習慣上,父母們寧願當「後媽」,也不要當「親娘」,相信孩子以後會感謝你的!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