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艦在5公里開外跟蹤美國補給艦和日本加賀號兩棲艦
南海形勢在美國的攪動下變得愈加風急浪高,英國緊隨美國派遣艦船闖入中國西沙群島12海里,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則派出艦船穿越南海,象徵性地支持美國。今年10月,日本首次派出加賀號直升機母艦和其他多艘護衛艦經過南海,舉行為期兩個月的首次印太部署。
11月16日,日本《讀賣新聞》披露了中國海軍052C蘭州艦在南海監視美日艦船的詳細經過,以及南海發生的其他跟蹤與反跟蹤事件。作者是日媒記者Tatsuya Fukumoto。原文如下:
2018年10月,我花了九天時間終於登上了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直升機母艦加賀號,將跟隨這艘排水量2萬多噸的艦船長途跋涉,加賀號編隊將經過中國南海抵達印度洋,沿途進行一系列訓練、外訪和部署。
南海一直是中美較勁的地方,由於兩國圍繞該海域發生嚴重分歧,南海緊張局勢升級。美國認為,中國繼續在南海島礁上建立軍事基地致使中國的力量存在不斷增強,這與美國在「國際水域」推進航行自由的目標相悖。在如此緊張的背景下,日本的政策偏向和所作所為備受中國關注。
事件發生在10月25日凌晨5:30,當加賀號經過越南南部的南海海域時,無聲的緊張感籠罩著加賀的甲板。一艘中國軍艦的輪廓進入了視野,這艘中國艦艇開始加速並靠近加賀號,兩艦保持在10公里左右的安全距離上。
突然間,一個聲音傳進了加賀號的國際廣播頻道:「日本海自184號艦,這是中國海軍170號蘭州艦,早上好,nice to meet you!」中國海軍170艦是「旅洋II」(北約稱號)型飛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7112噸。蘭州艦配備了遠程防空飛彈和反艦飛彈,以及可以同時捕獲多個目標的相控陣雷達,被稱為「中華神盾艦」。
加賀號指揮官在視線可及的地方看到蘭州艦,下意識地反應是討論應對措施。因為9月30日,美國海軍「迪凱特號」(USS Decatur)驅逐艦闖入中國南沙群島南薰礁(Gaven Reef)12海里範圍內,美軍聲稱正在進行「航行自由」,隨後中國海軍蘭州艦高速接近美艦,並在41米的距離迫使美艦轉向撤離。這一事件是近年發生在南海的又一起危險對峙。
在向上司彙報這一消息後,加賀的助理反潛戰官員以相同的措辭回復了中國驅逐艦的「問好」,加賀號回復稱,「We're being hailed,Now responding。」雙方短暫地打過招呼後,就結束了對話。不過,中國驅逐艦對美日艦船的跟蹤並未結束。
直升機視角下的南海追逐:蘭州艦以一敵三,前方從上往下分別是日本電號護衛艦、美軍補給艦和加賀號
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MSDF)首次印度—東南亞部署的一部分,加賀當時剛剛從印度洋返程進入南海。10月25日上午,「電」號護衛艦(DD-105)為加賀號進行護航,加賀號與美國海軍佩科斯號補給艦進行了加油補給作業。在大約兩個小時的過程中,蘭州距離美日3艘艦船僅五公里,持續跟蹤和監控日本船隻,直到次日上午。蘭州艦抵近日本加賀號共持續了24小時以上,但雙方沒有發生額外的挑釁行動。
需要提及的是,事件發生地點位於中國南海九段線之外的海域,中國海軍在南海的活動範圍巨大。這一事件象徵著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站在美國一邊配合美軍行動,也預示著中日之間新摩擦的產生。
事件並未結束,在10月26日凌晨2點左右,加賀號響起了尖銳的警報聲,這是聲納搜索潛艇時發出的聲音。這並非日本艦船此行第一次遭遇不明潛艇。就是十天前,加賀號剛剛與一艘中國潛艇不期而遇。當時加賀號剛剛結束印度洋行程開始返航,在馬六甲海峽入口處遇到了一艘正在水面巡航的中國潛艇。由於潛艇通常執行秘密行動,見到水面航行的中國潛艇實屬罕見。
雙方相遇後,中國潛艇迅速下潛消失在南海。26日夜間的搜潛行動是日本海自試圖再次發現那艘中國潛艇。除了加賀號的艦載聲納之外,另有一架裝備聲納浮標從SH-60K直升機起飛,艦機協同搜索潛艇,夜間搜潛行動持續了幾個小時。
到了26日清晨,日本艦機的搜潛行動不得不終止,因為中國派遣了一艘054A護衛艦替代蘭州艦繼續跟蹤加賀號。另外,當時強颱風即將來襲,日本編隊被迫提高航速迅速通過南海。
後方視角的日本艦船編隊
加賀號為期兩個月的部署是安倍晉三吹捧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的一部分。在此期間,加賀號在菲律賓,印尼,斯里蘭卡,印度和新加坡進行了港口停靠,並參加了七國軍演。7國除了上述五國之外還有英國和美國,此次航行意味著日本正式介入南海。
在日本艦船通過南海期間,中日按照「海上意外相遇規則」(CUES)進行溝通防止誤判。加賀號按照規則與不遠處的中國軍艦交換航向和速度等信息。日本海自第4護衛隊群指揮官Tatsuya Fukuda表示:「東海和南海的緊張程度存在差異。在東海和釣魚島,中國對日行動更具攻擊性,而在南海則表現地相對紳士。」
至於原因,Tatsuya Fukuda解釋稱,「一方面中國也依照國際海洋法進行活動,另一方面,日本沒有像美國一樣闖入中國的南海島礁。」加賀號當時在九段線外,進入南海的黑潮號潛艇也與中國島礁保持了遙遠的距離。
日本《讀賣新聞》在文章最後稱,南海是日本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如果繞開馬六甲海峽向南經過巽他海峽,要額外多出一天半的航行時間,多花12萬美元的燃料支出。如果走更東的龍目海峽,則會多出三天航程,額外支出將增至24萬美元。另外,這兩條航道非常危險,有眾多淺灘、沉船和強大洋流。
近年來,南海航道的貨運通行量大幅增加,南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鑽井平台和科研船隻。另外,南海的軍事意義更加明顯,它是中國核潛艇的重要活動區域,部分海域堪稱禁區。中國已經明確宣布不會承認和遵守2016年的國際仲裁決議,也增強了對南海的掌控力度。未來,日本有必要增加對南海的關注。
對於日本媒體披露的南海對峙細節,易評君想說的,南海海域面積遼闊,中國增強對南海的掌控力度並不是簡單造幾座島嶼,增加幾艘艦船那麼簡單,而是長期持續性地投入才取得的成果。無論是警戒維權,還是海上救援拖離他國擱淺船隻,或是應對海上衝突,中國能夠基本實現實時應對。
類似的南海「對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我們所知的僅是一小部分。易評君曾搭乘艦船經過南海,深刻了解海上活動的艱辛和枯燥。因此,特別向堅守在海疆一線的中國海軍和執法力量致以真誠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