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行為的反映。就如同英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韋尼考頓博士這樣評價父母的鏡子作用:當孩子看見父母的臉時,他們到底看見了什麼呢?看見的是他們自己。當一個孩子總是看見父母在他們面前對手機「愛不釋手」,而他們自己手上「空無一物」,某種化學反應,便悄悄在孩子心裡發生了。
曾有教育專家一針見血地提出, 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其實就是冷暴力,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
「當孩子有溝通慾望的時候,父母只顧玩手機,孩子就會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手機重要。」
這跟婚姻中丈夫對妻子的冷漠,如出一轍。
所有三心二意的陪伴,都是冷暴力。
當父母的低頭代替對孩子的關注,當丈夫用手機代替伴侶,就會發現, 手中的手機玩得發燙,家裡的溫度卻是冰冷的……
手機正在變成一把利刃,把每個人切隔成一座座孤島,讓夫妻、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形同陌路。
而將這把利刃,捅入家人之間的,正是一遍遍擺弄手機的我們。
曾幾何時,我們把日子過成了機器,一遍遍重複著和手機在一起的小劇場: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如果早上抓不到手機,那一剎那簡直比發現起晚了更慌張
上班途中,刷手機,如果網路突然不好,圖刷不出來,或者資訊發不出去,簡直比貓抓玻璃更撓心
下班了,閑來無事,抱著手機追個劇、玩個遊戲、刷個微博,睡覺的時間一點點往後推
帶著家人外出,領導的電話來了,手機卻沒電了,那感覺,跟世界末日來臨差不多
……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意識,正在被手機一點點蠶食,遊戲、劇集、八卦、娛樂佔用了我們獨立思考的時間, 大腦開始變得遲鈍,情感變得冷漠。
心理學家曾分析:
長時間沉浸在手機的虛擬世界裡,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與需求被一再壓制, 那些低頭擺弄手機的人,會越來越浮躁,沒有耐心對待家人,不會和孩子相處,一絲細微的觸動就能引爆所有的負面情緒。
父母缺席了孩子的童年生活,從此,孩子的世界也不再需要父母。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孩子的嬉笑哭鬧牽動著父母的神經。
現在,時時刻刻牽動著父母心的,是手機, 每一次震動和提示音都在入侵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無情壓榨珍貴的親子時光。
曾有一個孩子,用簡單的蠟筆畫,宣告了自己的不滿:
的確,如今這個社會離不開手機,但是, 別忘了,孩子也離不開你。
不要等你老去的時候,才發現記憶裡和孩子之間美好的畫面,一幀都沒有,只剩下手機螢幕一黑之後的無盡空虛。
把手機放下一會兒吧,專心陪陪父母,陪陪愛人,陪陪孩子,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去追悔莫及,別讓生命留有遺憾。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