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初中時就知道,地球的運行軌道呈橢圓形,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圍繞地軸進行自轉,地球自轉和公轉給我們帶來的是晝夜的更替和四季的交替。那麼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地球為什麼會轉動,轉動的速度是一直保持不變的嗎?
在很久以前,牛頓認為地球是在做標準的勻速圓周運動,地球的運行速度是一直保持不變的。他的看法得到了當時大多數科學家的認為。近日,科學家再次對地球的運轉進行了研究,同時,科學界也公布了一組數據:在遙遠的4.4億年之前,也就是脫奧陶紀時期,地球公轉一周僅需412天;到了4.2億年前,一年是400天;再到中泥盆紀時期,約是3.7億年前,一年將近398天。而如今,一年僅為365天。根據天體物理學的規律進行計算,現代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公轉速度是變慢。
說完公轉,再來看看自轉。多年以來,地球的自轉周期其實也是一直都在不斷變化的。而且,地球自轉周期呈現明顯的季節特徵:在春季,地球自轉速度較慢;而在秋季,地球自轉周期則較快。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地球公轉和自轉周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呢?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作用。而另外一部分科學家則是用宇宙擴展論來解釋地球公轉和自轉周期的改變。
他們認為,宇宙是不斷在膨脹的,宇宙的膨脹導致宇宙中星球間的距離不斷地增大,那麼行星圍繞恆星作圓周運動的半徑便是不斷增大的,這意味著恆星對行星的引力是減小,由此可以判斷行星的運動速度是減小的。綜上所述,從理論上來說,地球的轉動速度是在不斷減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