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的紅外干擾彈為啥那麼少?飛機太先進,飛彈根本無法鎖定!

@ 2018-11-16

從50年代末期,紅外和雷達制導的空空飛彈,以及地空飛彈開始進入戰場以後,對於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都造成較大威脅。這時各主要軍事強國的軍用飛機開始配備紅外和箔條幹擾彈,紅外干擾彈的原理是通過內裝的鎂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等燃燒劑混合物,產生強紅外輻射,誘騙紅外製導飛彈的導引頭偏離目標。箔條幹擾彈是通過裝填的鋁製箔條片,形成強烈的雷達反射信號誘騙雷達制導武器的導引頭。箔條彈和紅外干擾彈通常搭配在一起使用。

面對單兵便攜防空飛彈和雷達制導高射炮的威脅,戰機和直升機的干擾彈數量永遠不會嫌多。由於紅外製導的飛彈在發射時基本沒有信號外露,所以過去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戰機很難及時探測到來襲的飛彈,只能在作戰空域按照數秒間隔不停的投擲干擾彈。這就需要裝填大量的干擾彈。

例如美軍AV-8B「鷂II」垂直起降戰鬥機,機體尾部安裝了4個ALE-47發射器,可裝填220枚干擾彈。美國A-10「疣豬」攻擊機,翼尖安裝8個ALE-40發射器,每個裝填30枚干擾彈,兩個主起落架整流罩安裝8個干擾彈模塊,共可裝480枚干擾彈,達到了「喪心病狂」的數量!

而到了第四代戰鬥機時代,戰機安裝干擾彈的數量大幅減少,例如F22戰鬥機只在彈艙後部安裝了兩排干擾彈。我國的殲20戰機的干擾彈數量也很少,只是尾撐上表面布置了兩排4組干擾彈。這些第四代戰機甚至在機體表面看不到干擾彈釋放口,裝填干擾彈的數量也不足百枚。

導致大幅減少干擾彈數量的主要原因是有了紫外飛彈逼近告警器,英文縮寫是MAW。它的最大優勢是能夠主動對抗地空飛彈,利用光學敏感器,探測外界來襲地空/空空飛彈的紅外信號,以及飛彈發動機尾羽形成的紫外信號,對飛彈來襲方位角進行測定,並顯示在飛行員座艙的顯示器上,形成預警信號,由飛行員決定採用機動規避或發射紅外誘餌彈的方式進行反導對抗。

以前沒有紫外告警器的時候,飛行員感知不到地面的飛彈威脅,只能無目的大量拋射紅外誘餌彈,由於誘餌彈數量有限,往往在真正進行對抗時,誘餌彈已經所剩無幾,有了紅外/紫外飛彈逼近告警器,就可以等到有飛彈逼近警告時再大量發射誘餌彈。

此外,F-22、F-35和殲-20戰機還可以攜帶更先進的「有源拖曳式誘餌」,平時收在機身內,當遇到敵方飛彈攻擊時,有源拖曳式誘餌便由一條長度大約100米的繩索施放出來,利用信號發射機,發出與母機類似的雷達回波信號,與載機自身的主動干擾機構成雙點源干擾。

圖中的A為F-35戰機的ALE-70拖曳誘餌艙口,F為紅外干擾彈艙口。

隨著現代雷射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目前已經有多種型號的機載定向紅外對抗裝備投入使用,從大型軍用運輸機、加油機到大型民用客機和直升機都已經開始應用。目前,定向紅外對抗技術已經從早期的致盲或者欺騙紅外導引頭髮展到能夠對紅外導引頭造成物理損傷,從而使得飛彈對抗能力進一步提升。

目前美國和中國等國家還在發展更先進的機載定向紅外對抗系統,使用中波紅外雷射器,能夠對抗新型紅外成像制導飛彈的定向紅外對抗系統,可滿足激烈對抗場景下的機載防禦需求。

俄羅斯蘇-57戰鬥機的機身座艙後部和機身下部安裝有2個101KS-U紫外飛彈逼近告警系統與2個101KS-O雷射定向紅外對抗系統(DIRCM)。這套系統還無法整合在一起,只能分布式安裝,會破壞隱身戰機的隱身能力。

殲-20戰機的機鼻下方,設置有一個「鑽石」形狀的光學窗口,與F-35戰機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很相似,外表面由數塊鍍膜的高精度藍寶石玻璃覆蓋,該系統可以整合光電瞄準和光電對抗系統,不需要額外吊艙就能實現360度探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