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道,
很多人都擔心,自己做人做事不到位導致人際關係、人脈不好。
比如,飯局不去,人脈不好。
比如,不幫別人,人脈不好。
比如,不隨份子,人脈不好。
但是,你做了這麼多事,
在你需要動用人際關係、人脈的時候,
你會發現,其實自己沒什麼人可以用,這就很尷尬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你不知道有效的人脈,有這5個特點。
什麼叫互利,舉個例子來說,
我和馬雲是髮小的關係,
馬雲能夠給我帶來幫助和各種好處。
而我也能夠給馬雲帶來幫助和好處,
可是我提供的,馬雲隨隨便便都能弄的到。
所以我提供的東西,對於他而言價值就太低了。
人脈不是說我們認識的人越多就越好,
關鍵一點,我們認識的這個人,
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
這就如同經濟中的供需關係一樣,
對方和我們相互給與的是對方想要的,
這樣才能算事有互利的特點,是各取所需。
否則,我們雖然認識人多,
但是在你需要某個方面的資源時,
沒有人你能夠在這個方面給你幫助,
那麼我們認識的在再人都沒什麼用。
人分三六九等,這話說的難聽,
但是卻是一個事實。
出身、收入、低於、行業、職位,等等東西,
把人分成了各個階級。
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圈子。
想要跨圈子、跨階層交往,會非常的累。
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的人脈,聯繫多的人,
其實都是和我們水平、階層相近的人群。
而有些人,有本領、有能力,
能夠認識不少比自己優秀厲害很多的人,
但是想要獲得這些人的認同卻非常難。
在一個求職節目中,
有個小伙子,說他有董明珠的電話,
結果面試官讓他現場撥打,
可是卻接不通。
有個老闆說了,「你們不是一個等級的,你所認為的人脈,別人就不拿你當回事。」
我們覺得要認識,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
可惜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別人壓根就沒正眼看我們。
衡量我們的人脈有多少價值,
不看我們認識多少牛人,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反而是那些比我們稍微強那麼一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很多人都熱衷於建立人脈關係。
很大程度上,都想著,種善因,收善果。
都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用的上對方。
所以,在結交人脈的時候,
也會有一些定向性,
刻意的去認識一些有自己需要資源的人。
但是,往往在自己真的需要的時候,
這些人都不願意幫。
不是我們結交不夠用心,而是我們不知道人脈還有交換性。
比如,我們需要對方給我一個東西,
我們和對方關係也不錯,但是對方就是不給我們。
一方面,我們需要提供一些東西來作為交換,
另一方面,對方要願意給我們才行。
交換性的重要,就體現在這裡。
我們認識的人再多,對方能量再強大,
但是對方不願意幫忙,
這種人脈,認識再多都沒用。
我們認識的人中,對方是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同時也懂得需要利益交換。
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對方的資源化為己用。
我們在談論人脈的時候,
更多的是在談論對方對於我們的價值。
但是對於我們與對方的關係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卻很少有人去考慮。
職場中,我們都見過一種人,
簡單的來說就是,勢利小人、過河拆橋。
表面上和我們稱兄道弟、關係很好,
可是把我們利用完了之後,就棄置不管了。
說難聽的,對方就是把我們當成一次性的人脈消耗品了。
我們結交人脈的過程中,不光要考慮利益,
更要考慮這個人脈關係能夠維護多長時間。
好的人脈關係,不當能夠互相給與幫助,
而且在穩定性上,能夠持續較長的穩定關係。
這樣的投資人脈,才算是比較合算。
什麼樣的人脈,才算是有價值的人脈?
不需要認識太多人,
但是我們認識的人中,能夠對我們形成互補。
對方不用比我們強很多,
某些方面比我們出色一些就夠了。
不用對方有很多資源,
但是對方要真的會在關鍵時候給我們幫助才行。
不用對方有很深的管,
只需要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關係即可。
做到這些,人脈才是算是有價值的人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