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孩子早年他無助,他所有的聲音都是靠哭來表達的,如果難受我就哭。一般兩三歲之前他的哭聲就代表著他的痛苦。但是三歲之後就不是了。三到五歲的孩子開始什麼呢?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我就跟你哭。他有目的性的,他不是痛苦了。這個目的性一開始出現,你就開始要訓練他了。
有一次在商場看見一個小男孩兒非要買一個玩具,寶媽堅持不給他買,小男孩兒就在玩具店門口坐在地上號啕大哭。寶媽一直說別哭了,可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就是非要買玩具,寶媽只好用力抱住孩子帶著孩子走了。
這些孩子極端哭鬧的場景,可能很多父母都經歷過。孩子因為大腦發育的特點,還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在哭鬧的時候,很可能會尖叫,不恰當的粘人,變得專橫,摔東西,搶奪東西,還會打人,會在地上滾,甚至傷害自己……
這個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呢?也許,你嘗試過哄、講道理、轉移注意力等各種方法?然而,卻沒有一種方法可以真的有效。
當對孩子的哭鬧無計可施的時候,你感到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然後你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揍孩子,你覺得這是唯一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辦法。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
01
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要有一種勝任感。
所謂勝任感,就是 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問題,我都能解決,我都一定有辦法幫助他走出那個困境。
而當你揍了孩子,就意味著你沒有任何辦法可用了;當你揍他也無用的時候,事情就會變得完全失控。隨之而來的就是,隨著孩子的長大,你在教育子女上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挫敗感和無力感,而那種做父母要有的勝任感越來越低。
首先, 揍孩子這種無效的事情一定要先停下來,因為如果不終止做無用的事,就沒有辦法啟動新的做有用的事情的程式。
這些無用的事,還包括我們前面講到的哄、轉移注意力、講道理等。
02
當你放棄做那些無用的事情之後,我們就進入到解決問題很關鍵的部分——做有用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行為失控,也就是常說的任性、不聽話時,我們可以嘗試用 RISSC,這是一套非常有效的辦法。
將你的要求至少重複3次以上。
如果孩子的認知和行為機制都在相對失控的狀態之下,那麼重複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了很久,還是不願意回家,或者他在小朋友家不願意走,或者他在買東西,不願意停下來。
那這個時候,你給他講一遍「我們現在回家了」,沒有用。 當你開始這樣講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樣的話你要講3遍他才能聽進去。
所以,你需要第二遍你給他講:「現在回家了!你要聽話!」第三遍再跟他講:「再不回家我要生氣了!」
我們經常說, 重要的事情需要重複3次以上,這其實是腦神經的功能特點決定的。
你還有一些想像力。
你還可以用一些想像力的話語來跟他溝通,這麼做 可以讓孩子變得輕鬆,把他拉到你的對話裡去。
還是以在外面玩的孩子不肯回家為例,你可以跟他說: 「你覺得現在要回家,就好像有人從後頭拿一隻大手拽著你的腿,跟你說再玩一會兒,再玩一會兒,對不對?」
當你用想像力的話把他的感受說了出來,這其實就是一種共情,他會放下防備,開啟合作模式。
放慢語速。
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語速一定要放慢,而且字詞一定要簡單。
這也是由腦功能的特點決定的, 大腦處理語言的時間會比較長一點。
比如說,孩子打人了,你跟他講道理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有一點同理心;你已經4歲半了,你怎麼還沒有同理心?這樣的話太複雜。
但是, 你把這些會換成「你打別人,別人會疼,會不舒服」這樣簡單的字句,孩子就會容易聽得懂。
借用孩子的詞彙。
如果孩子很違拗,跟你說「不」,「我就不要回家」「我就要吃這個東西」。那這個時候, 你也可以借用他的詞彙,跟他講不要。
你就跟他講, 「我知道你不想回家,可是,現在我們真的要回家了。」讓他不需要用太多的腦力去思考你講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他聽到的話有50%是和他的話重合的,那麼剩下的50%就是比較容易聽得懂和聽得進去的。
除此之外, 溫和的聲音、語調也很重要,它可以讓孩子覺得你是溫和和放鬆的。你要去找到你真正聲音溫和的狀態,然後多練習,因為這種狀態在教養中間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以上這些建議完全基於腦神經的功能特點,在孩子行為失控的情況下,如果你能做到這幾點,那麼你就可以應對幾乎一切行為失控的挑戰。
03
當進入到解決問題階段,我們還能做什麼有用的事呢?
跟孩子講的第一句話,一定不能是拒絕。
比如,孩子問:「爸爸,雖然咱們現在就要吃飯了,可是我好想吃那個藍莓餅乾啊。我先吃餅乾可不可以?」
這樣的要求,對誰來講都覺得很荒謬,對不對?我飯做好了,你卻要吃餅乾。然後,我們就可能會條件反射式地拒絕。
在我們的拒絕下,矛盾爆發了,孩子很快開啟了對抗模式。所以,千萬不要在孩子提出要求時,第一句話就拒絕他。
你可以對他說: 「可以吃啊,不過吃完飯,如果你還有胃口,你再吃,現在要先吃飯。」話一模一樣,都是不允許,但是第一句話,一定是說「可以」,接下來再補充可以這樣做的附加條件。
這樣, 你就可以保留一扇溝通交流的門,不會激起他的違拗和對抗。
給孩子至少兩個選擇方案,不要只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至少想3個可用的辦法。
總之,處理孩子的哭鬧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防患於未然和提前做有效的事。
那麼請大家去實踐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些,提高我們多父母的勝任感,更好地體會那種可以照顧別人和被照顧的感覺。
同時,為了讓你的方法更有效,你需要維護好你的親子關係。每天至少花15分鐘的時間去高品質陪伴孩子,會讓你的育兒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