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另一種生活方式 為了自由——摩旅

@ 2018-11-06

關於摩旅,提起它的一刻大多數人會想到美式巡航。1901年印第安的誕生,比起哈雷還要早兩年成立,完全稱得上是美式巡航的鼻祖。而如今,印第安在這100多年來,作為美式機車的代表在整個摩托車發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推動了摩托車旅行的新篇章。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豐富,交通工具的種類也隨之增加。從兩輪到三輪,從三輪到四輪,人們不斷創新出擁有更多可玩性的車型。但不得不承認「四輪承載肉體,兩輪承載靈魂」這句話,兩輪的可操控性要遠大於握在手中的方向盤。摩托車所代表的是自由、個性的獨特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群,特色迥異車系,都能使駕駛它的的人找的其中的快感,而摩托車旅行也更是充滿樂趣、激動人心、享有盛譽的一項活動。

《Why We Ride》是一部關於美國摩托文化的紀錄片,片子的第一段話我很喜歡,翻譯過來是「這是種自由,直接面對大自然,陽光灑在你臉上,摩托車所發出的聲音和振動,圍繞在你身邊,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這是種感官上的震撼」。沒錯,騎摩托車是種與生俱來的熱情,它能讓你享受到風吹來拂動頭髮感覺,同時也更能讓你體驗到擰下油門所帶來的澎湃。

當駕駛摩托車旅行時,它能讓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旅途中我們可以一邊騎車一邊唱歌,不必去考慮任何事情,因為身邊只有自己和摩托車,完全是一種自我享受的狀態。騎行路上,陌生的車友總會親切的豎起大拇指相互示好,而你很少會看到人們開車揮手的情景。摩旅的人因為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而契合,這也是彼此的共同語言。平時工作學習當中積累的不順心,在騎行中你會發現,那些緊張和焦慮會隨之徹底消失。

摩旅途中,我們無外乎談的都是經驗,每個人在騎車的時候都有著不同的體驗,不會因為職業的不同而產生尷尬,反而摩托車這個共同的話題,促進著彼此之間的感情。旅途的目的地並不是重點,相反,我想這只是個讓大家聚在一起騎車的藉口罷了。

在國外的一些國家,摩托車文化比較成熟,所以摩旅的接受程度很高,相比於國內的禁摩政策,就做的有些不盡人意了。目前國內車友們普遍都會把朝聖西藏作為騎行的必經地,的確,騎行西藏,騎行318,是每個車友的願望。

但也會有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不選擇開車而是騎車。其實每種交通方式都可以把我們帶到目的地,但是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乘著風來感受沿途風景,這是開車不能享受到的。再者有些景點,開車的局限性並不能將我們帶到目的地,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其真正的美貌。畢竟,就現在旅遊業的發展來看,人少且景觀壯美的地方越來越少,面對大自然獨自向自己呈現出的美景,騎行中受到的挫折和磨難也是值得的。

我們享受摩托車帶來的輕便與激情,敬畏騎行,更視它為信仰。在摩旅路上,我們從不停止自己的腳步,因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陪在身邊,雪山、戈壁、山谷、沙漠等待著我們的發現,摩旅的世界並不孤獨。

切記,當你準備好擰下油門出發的時候,一定要佩戴好騎行裝備,享受著大自然饋贈的同時,也要考慮行車安全,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摩旅的道路上,歡迎所有人的加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