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列為戰略對手後,美國政壇隔三差五的渲染中國威脅論,詆毀兩國關係,令外界一度認為中美之間存在「戰爭」的可能。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25日報道稱,美國駐歐洲陸軍前司令本∙霍奇斯出席華沙安全論壇期間表示,15年之後中-美極有可能因為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衝突而爆發戰爭。美國仍然要急於完全控制太平洋,特朗普表面上對中東事務不斷插手,其實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太平洋這塊戰略要地。
圖為美軍模擬中美海上部隊攻防示意圖
他強調,為了安全起見,歐洲盟友有必要加強自身武裝力量建設,而美國也更將專注於維護本國在太平洋的利益。本∙霍奇斯進一步補充說,美國不可能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做到所需的一切,以應對海上力量的威脅。
高尖端武器角逐,將從超高音速武器和太空開始
本∙霍奇斯的表態可以看做是對美軍力量不足的擔憂和對海軍崛起的警惕。在美軍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美國無法維持兩線戰爭,只能「棄卒保帥」,放棄歐洲,轉而維護美國本土利益。這種論調跟前幾天美國某智庫發表的,如何同時戰勝中俄兩大國的觀點幾乎如出一轍,其目的無非就是向美國國會和盟友索取軍費,增加部隊規模,從而繼續保持美軍世界第一的地位。
更多軍事課題==》軍事追追追
美國率先研發出先進的超高音速武器
就目前安全局勢而言,歐洲主要防範的是俄羅斯「入侵」,而美國的核心利益則在西太平洋。然而特朗普政府出於「美國優先」的考慮,對北約很不滿意,在美國財政吃緊的情況下,特朗普多次要求北約承擔「保護費」,否則就會撤出歐洲。當然,美國不可能說撤就撤,之所以頻頻敲打歐洲,一是想藉助盟友的力量圍堵對手,二是製造緊張氣氛好向盟友售賣軍火。這也符合商人總統特朗普的外交特色。不過涉及到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後,美軍就不再為歐洲「保駕護航」了,還是以自身安全為主,這一點當然無可厚非,畢竟誰都不願意自身受到傷害。
未來戰爭將不再是核武器庫存數量之間的角逐,太空武器也將再次浮出水面
對於如何防範中國,美國這幾年也沒少下功夫。其先後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企圖複製一個「亞太版北約」,不過跟北約不同的是,美軍不再充當新軍事聯盟的「主力」,而是把印度等新興軍事大國推上前台,自己躲在幕後操作,以便完成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但由於亞太地區各國利益訴求不同,比如東協國家極力反對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美國的願望難以達成。
中國同樣掌握摧毀美軍航母的實力
鑒於當前跌倒起伏的中美關係,對未來中美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難以預測。回顧歷史就會發現,當年英美,英德,美日之間的海軍競爭用了20年時間,只不過英美是以和平方式結束衝突,而英德和美日是以戰爭方式結束。現在美國和中國海上戰略也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前者要維護全球利益,後者維護主權與海洋核心利益,20多年的時間似乎可以避免衝突。
海軍,是攻為主的部隊,而並非防守
但如果雙方陷入衝突當中,處於競爭狀態的兩支海軍力量可能會發生「碰撞」。不過雙方發生碰撞的前提是海上貿易路線遭到「威脅」。目前美國國內有很多關於切斷海上生命線的聲音,如果美國真這樣做的話,必然會導致雙方海軍競爭加強,關係惡化,增加對抗的可能性,因此一些不切實際的誤判,很容易導致戰爭危險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