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錢的「骨傳導耳機」可以讓你耳膜不受損,失聰的貝多芬是代言人

@ 2018-10-26

20多歲的小張最近一兩個星期總是覺得耳鳴,還出現了疼痛的症狀,起初以為是上火引起的,但是時間一長,聽東西也總是不清楚,要別人說很多遍。

摘下耳機的你

在這時候他還沒意識到:耳機里的音樂聲已經對他的耳朵造成了損傷。

音量越大,損傷越大。聲音一旦超過85分貝,聽力喪失的風險就會變得越來越大。你們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短時間接觸高強度噪音。

要是每天超過8小時,被85—130分貝高分貝反覆摧殘,那你的聽力很快就會——耳痛、耳鳴、聽力下降、直至喪失

摘下耳機的你

這並不是說就不能帶耳機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會減少對耳朵的傷害。國際上比較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是「60-60原則」,就是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經常戴耳機聽音樂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用耳是比較健康的。

帶上耳機的你

耳機的作用毋庸置疑,從普通9.9一副可以聽個響的廉價耳機,到買手機自帶的原裝耳機,再到價值大幾千的發燒級HIFI耳機,似乎越貴的耳機效果越好,越能享受純粹的音樂。

然而無論怎麼分,他們都是通過空氣振動把聲音傳入耳道,讓你聽到各種聲音。

今天要安利的這款耳機——「骨傳導耳機」,根本不需要塞到耳朵里,輕輕地貼在太陽穴上即可聆聽音樂。

帶上骨傳導耳機的你

01. 骨傳導為什麼不用塞到耳朵里?

骨傳導耳機的工作原理和我們平時用的耳機完全不同,如下圖所示,聲音直接通過顱骨傳到聽覺神經,而非普通耳機通過空氣振動傳入鼓膜,再經耳道傳入聽覺神經。

02. 貝多芬也許是使用骨傳導耳機的代表

早在18世紀,骨傳導的原理就幫助雙耳失聰的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重新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貝多芬畫像

貝多芬當時嘗試了由喬瓦尼發明的一項技術,他咬著一根與鋼琴相連的棍子就可以聽到由顎骨傳來的音樂,這就是聲音的骨傳導原理的早期應用。

幫你腦補一下:現在,你可以撓一下自己的頭髮,磕一下自己的牙齒,或者咀嚼一片餅乾,這種聲音就是通過顱骨傳入聽覺神經,也就是骨傳導的基本原理。

03. 骨傳導耳機避免耳朵疾病的發生

骨傳導耳機戴在靠近耳蝸的骨骼,皮膚薄的地方,可以減少耳道感染,避免中耳炎、耳鳴、聽力減退等疾病的發生。

(你一定不知道世界上35%的耳鳴和耳聾是由耳機導致的,你更不可能知道70%的聽力問題,都因為耳機而惡化,當然,不是因為骨傳導耳機)。

帶上耳機的你

04. 骨傳導耳機解放身心自由

骨傳導耳機不占用耳道(耳朵依然可以聽外界聲音),這意味著,你在用它聽音樂的同時,不會錯過戶外環境中的任何聲音:過馬路不會聽不到車聲、坐地鐵不會錯過下車提醒、甚至開車(當然我們仍然並不建議駕駛的時候使用耳機)。開飛機當然是不行的,這裡不解釋。

總之,為主人提供的安全性,才是骨傳導耳機的最大優勢。

(因為戴耳機聽不到周邊的聲音而造成的事故網上一搜一大把,有新聞介紹,某大俠在耳塞聽音樂時居然連火車駛來的聲音都能忽略掉,千鈞一髮之際被人推開才倖免於難。)

05. 骨傳導耳機也有無法忽視的缺點

· 別人靠近你的耳機10厘米之內,能聽到你聽到的內容。

· 由於不是氣傳導,所以毫無聲場可言,通俗點講,只能聽個響(雖然很清晰)。

· 音質?不存在的(不過在戶外,在運動,用什麼也談不上音質。)

· 解析度?高於動圈耳機,低於動鐵耳機(什麼是動鐵耳機?用助聽器做成的耳機)。

骨傳導耳機

06. 骨傳導耳機適合

· 經常使用耳機又愛運動的你

· 經常在公交、地鐵使用耳機的你

· 經常旅遊、逛街、野餐、社交又愛使用耳機的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