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是否在認認真真做壞事?家長該自查一下

@ 2018-09-15

天下父母都很認真,養育孩子怎敢馬虎?可是家長們你們知道嗎,也許你正在認認真真地對孩子做壞事——

認認真真將自信碾得粉碎

別老拿第一名跟孩子說事——看別人家孩子天生學霸,3歲會閱讀,4歲會背圓周率,5歲會吟詩作賦,上課只用一隻耳朵聽講還能考第一。

左比右比,總覺得就你家孩子還是灰不溜秋一個。

所以,你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讓孩子加油加油再加油,不拿第一誓不罷休!跑了無數輪下來,孩子先清醒了:再努力奔跑十年,第一名也輪不到我呀!你卻執迷不悟要孩子獨占鰲頭,直到將孩子的自信碾得粉碎。

認認真真扣上夢想的大帽子

你逮住機會就給孩子倒苦水:家境貧窮沒上大學,寄人籬下遭人嫌棄,職業低賤不受待見。

所以,你把自己的夢想扣在孩子頭上,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考名牌、住大宅、開豪車,非得把丟了半輩子的自尊一次扳回不可!

你認認真真為孩子建造了夢工場,可是,萬一他的夢想只是做個水手呢?

認認真真包辦一切

兩歲時,孩子要自己吃飯,你奪過小碗認認真真喂得他肚子滾圓; 六歲時,孩子要自己上學,你認認真真幫他背起了書包,送到教室門口還流連忘返。

孩子的手和腳成了美美的擺設,抽屜亂了你來收,衣服髒了你來洗,進了大學校門,不會洗衣疊被不會買票回家,生活常識幾乎為零,同學們嘲笑他高分低能。

這時,他開始認認真真地怨你——剪去了他的翅膀,卻讓他去飛翔!

認認真真窺探隱私

你經常窺探孩子隱私,翻書包倒抽屜,摸到一點兒蛛絲馬跡,要麼緊張兮兮窮追不捨,要麼眉飛色舞到處亂講,其專業水準賽過地下黨和特工隊。

你還認認真真破解孩子的QQ密碼,調查好友信息,攔截同學電話,你認認真真打著愛的幌子,將孩子的自由控制在十米之內。

所以,你認認真真培養了一隻馴良的金絲雀,而不是翱翔的鷹。

認認真真在雞蛋裡挑骨頭

你認認真真吹毛求疵:作業布置得多了少了,要找老師理論;班級管理不妥,要找校長說事;孩子調了座位,也要找班主任問個究竟。

凡事愛較真,有理沒理都要理論理論。如此做派,培養出一個同樣心胸狹隘的孩子,老師碰不得,同學繞著走,豈不可悲!

家長在孩子成長路上究竟該怎麼做

初中生的教育,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那麼初中生家長怎樣教育孩子呢?對家庭教育,許多家長問:有什麼好辦法?有什麼靈丹妙藥?

沒有靈丹妙藥。每個家庭不一樣,每個孩子不一樣,對這個家庭、這個孩子成功的具體做法,換一個家庭、一個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則。

初中生家長教育孩子有幾條原則供大家參考:

第一條原則,父母以身作則。

這是老生常談,但是還要談。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如果父母親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範作用,自然無法要求子女,父母親的話也就沒有權威。

中國父母對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認真讀書。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調查,絕大部分好學上進學生,都出在家庭父母本身熱愛學習。

這不是說父母一定要天天讀書。學習可以是各種不同的文化愛好,熱愛戲劇、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歷史、熱愛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愛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較能夠發展起上進心。

當然,許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樣好學上進,這類家庭往往父母言傳身教、為人正直、勤奮,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學習是自己的準則。

好學上進,本身是一種追求。有調查顯示,

子女問題比較多的主要是四大類家庭。

第一類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暴發戶。

第二類是高官子女。

第三是父母衝突不斷或離異家庭。

第四大類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錯,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沒有抽時間關心子女教育。

西方人有句諺語,造就一個暴發戶只需要一天,造就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

中國人的諺語,富不過三代。現在全中國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經濟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與道德準繩的富裕環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進的動力。

第二個原則,家長要學會保護子女。

在處理子女教育問題上,有兩個錯誤的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學校和教師;另一個是完全信任學校,信任老師,不信任自己的子女。

現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隸。

在學校里壓力很大,學業壓力、考試焦慮、人際關係壓力、包括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壓力,不可能個個同學都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實際上大部分同學只是一般的學生。

到初中以後,少男少女還有體相煩惱壓力,體相煩惱,對自己的長相很在乎,對同學的評價很敏感,還有生理和身體迅速發育帶來的種種困惑與煩惱,等等。

當子女與學校與老師發生衝突矛盾的時候,父母既不能無原則地偏袒子女,也決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站在學校老師的立場上批評子女。

要替子女設身處地著想,要學會傾聽子女傾訴,實事求是地了解情況,如果確實是子女的錯,也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錯,更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子女交流,找出解決的方法。

如果確實不是子女的錯,而是學校方面的問題,老師方面的問題,家長就應該積極想辦法解決,分擔子女的壓力,而不是與老師一起對子女施加壓力。

兒童與青少年都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長的呵護。

家庭和家長是子女健康成長的最後堡壘。簡單地說,家長要學習在學校的壓力下保護子女,學會維護子女的權利,不能夠事事都與學校站在同一個立場。

許多反面的悲劇的例子,導致學生走向極端行為的,許多都是因為家長不問青紅皂白跟著老師訓子女。

第三個原則,切忌嘮叨,學會傾聽,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

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會有所謂代溝的。在初中到高中階段,是子女容易產生叛逆的一個階段、逆反的一個階段。

子女生理髮育迅速,長成半個大人,個頭與父母差不多,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從各種媒體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見,但也常常過分地自以為是。父母的那些說教也聽了10多年了,聽煩了。

加上學業壓力大,這個階段的子女,一般都會非常討厭嘮叨的家長。

要學會傾聽子女,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學階段還願意有什麼事都與家長交流,那家長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只要子女願意與家長交流,有什麼問題都能夠得到比較妥善地解決。

許多家長忙於工作,忙於賺錢,不想聽子女的傾吐,認為那是毛孩子雞毛蒜皮的事。這樣就喪失了了解子女、引導子女最重要的一個渠道。

第四個原則是,對子女多鼓勵,少批評,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多一點寬容。

少年兒童只有在鼓勵的環境中才能健康成長。

第五個原則是,隨著子女的成長,給子女越來越大的自主空間,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要學會這一點。

有些家長總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設計子女。

適當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覺和自律,而且要給子女以自主的空間,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間。

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不僅孩子要解決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決好自己與子女關係上的困惑。

父母親過分管制已經長大的子女,是許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分的戀子情結戀女情結,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家長應該明白,子女的快樂和幸福,就是家長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對家長非常服從,但他/她自己不快樂,那麼家長還是失敗的。

恰如金庸小說里所說:「憐我世人,憂患實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學生少年又有那麼大的壓力。

所以,家長有責任創造條件使子女健康成長,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為實現家長願望和要求的機器。

第六個原則是,對子女的學業要求,要實事求是,只要子女盡了努力,就決不能再苛求,還要學會為子女減壓。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適應目前這種學校教育的。有些孩子盡了努力,可是成績還不理想,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化解煩惱、分擔壓力。

西方人說,壓跨駱駝的是最後一根稻草,總是給孩子施加壓力,好了還要再好,一次考試就要達到什麼什麼名次,這些都是沒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險的方向。

家長應該懂得並記住,子女的身心健康、個性開朗豁達,比學業成績重要得多。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只有在父母慈愛而不寵愛、多幫助少施壓、多引導少管制、多鼓勵少批評、多寬容不苛責的家庭環境中,子女才能逐步發展健康的個性。

第七個原則,要逐漸培養子女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是富裕地區、富裕家庭的一個問題。我想,對子女成長和教育的重視絕對必要,對具體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方案可以也應該精心設計。但千萬不要把孩子本身當作一個可以設計的對象。

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師手中的一塊材料。

在父母的引導和學校的教學之外之上,要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愛好,不要把孩子當作為學校製造分數的機器、為老師製造教學業績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當作為父母爭光的工具。

沒有人能夠設計出愛迪生,沒有人能夠設計出愛因斯坦,沒有人能夠被設計。

人最重要的素質:好奇心、興趣與愛好、欣賞與追求美與和諧的能力、創造發明的能力、求智愛真的渴望,都不是他人能夠設計出來的。

這些素質只能在一個平等、寬鬆、自由而祥和的家庭環境中才能被培養出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