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領域《望著月亮吃大餅》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月亮變化的探究慾望,了解月亮的形狀變化。
2.了解故事的內容和情節,激發幼兒對月亮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1.兔媽媽和小兔子的手偶。
2.單月日曆、手電筒、桌球兩個。
3.《望著月亮吃大餅》的兒童故事視頻。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小客人,是誰呢?(出示小白兔和兔媽媽的手偶)。
師:兔公公蓋房子,兔媽媽要去幫忙,小圖只能在家等媽媽,他會怎麼等媽媽呢?
師:平時你們的媽媽不在家你是怎麼等媽媽的?
二、中間部分
(一)完整的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師:小兔子怎麼樣等媽媽?請聽故事《望著月亮吃大餅》。
師:兔媽媽要多久才能回來呢?你們知道半個月是多長時間麼?讓我們來數一數(出示日曆)。除了數日曆的方法,兔媽媽告訴小兔一個好方法。
(二)出示掛圖,進一步欣賞、理解故事內容。
1.師:我們來一起聽一聽兔媽媽的好辦法(播放錄音欣賞故事)。
2.七八天過去了,月亮變成了什麼樣子?小兔把圓圓的大餅吃掉多少?又過了幾天,天空中的月亮變成了什麼樣子,小兔的餅變成了什麼樣子?最後一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小兔做了什麼?結果怎麼樣?小兔按照誰的樣子等會了媽媽?原來圓圓的月亮會變啊!
(三)出示手電筒、桌球兩個進行小實驗。
將兩個桌球飾演地球和月球,手電筒飾演太陽,示演地球圍繞太陽轉,月球圍繞地球轉。將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地球看到的月亮只是一部分。
(四)總結月亮為什麼會變?
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一部分反射出來,這樣,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周期變化。
三、結束部分
引導幼兒回家觀察月亮。
健康領域《製作月餅》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利用水果、豆沙等健康餡進行製作不同造型的月餅。
2.通過製作月餅,鍛鍊手部的靈活性,發展想像力與創作力。
活動準備
1.不同造型的月餅。
2.麵糰、水果餡、豆沙、月餅模子。
3.《爺爺為我打月餅》歌曲、製作月餅的視頻。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以猜謎的形式,出示製作月餅的工具。
(二)幼兒猜測月餅的製作方法。
師:剛剛我們看到的工具、材料、他們在只做月餅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用途。大家猜一猜,月餅到底是怎麼樣做出來的?
二、開始部分
(一)觀摩欣賞
1.一起看視頻,看看糕點師是怎麼製作月餅的。
2.討論:製作月餅分幾步?分別是什麼?你想製作什麼樣子的月餅?
(二)製作月餅方法和要求
1.教師示範做月餅的方法和步驟。
2.教師對活動提出要求。
(三)製作月餅
1.鼓勵幼兒可以利用月餅模子製作出不同形狀、不同花紋的月餅。
2.教師注意引導幼兒利用團、壓、捏、刻印的技能。
3.教師巡迴指導
三、結束部分
(一)將月餅送到食堂,讓廚師幫助我們進行烘烤,我們來計算時間。
(二)採用小組的形式開展幼兒自評、互評的活動,幼兒說出自己的製作方法,並找一找月餅的優點及不足。
四、活動延伸
1.舉辦「月餅展覽會」
2.在美工區投放彩泥等,進行月餅的製作。
3.品嘗月餅,體驗快樂。幼兒在《爺爺為我打月餅》的歌聲中品嘗自己的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創造的快樂。
綜合領域《中秋節知識競賽》
活動目標
1.了解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及中秋節的來歷。
2.了解中秋節的風俗,同時體驗競賽活動的樂趣。
3了解「月食」現象,豐富科學知識。
活動準備
1.幼兒與家長一起搜集的小故事和知識。
2.知識競賽題、搶答鼓、記分牌、燈泡、皮球(大、小各一個)。
3.手電筒、螢幕。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中秋故事我知道
鼓勵幼兒講述中秋節來歷的故事。
二、中間部分
(一)學科學,懂知識
1.奇妙的手影。引導幼兒用小手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2.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3.展示月亮各種形狀的圖片。
(二)「中秋知多少」知識競賽
1.中秋節與那些節日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2.月餅又被人們成為什麼?
3.中秋賞月的活動是始於哪個時期?
4.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什麼?
5.小朋友在中秋節玩的一種泥塑玩具是什麼?
6.古代神話故事中誰飛到了月亮上?
7.古代神話故事中誰射了太陽?
8.關於中秋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誰可以講一講?
9.中秋節我們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習俗?
(三)給予回答積極的同學一定獎勵。
三、結束活動
在後期可以將幼兒說的話進行記錄,並整理成冊,做成自製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