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優秀的教練,比如「紅衣主教」奧爾巴赫,「神運算元」帕特·萊利,「賽諸葛」波波維奇等等。他們都擁有傳奇的執教生涯,都擁有一個成功的戰術體系,而一個成功的戰術體系必然需要合適的教練和球員去很好的執行。
在如今這個小球盛行的年代,能夠1對1吃遍全聯盟的球員應該說是不多的。詹姆斯和杜蘭特能算上兩個,而詹姆斯作為一個自帶體系的球員,自然是需要隊友去無限適應他的打法。杜蘭特自從加盟勇士後,勇士也會利用無限空切跑位戰術在關鍵時刻給杜蘭特製造出錯位單打的機會。
隨著勇士隊在2015年成功奪冠後,聯盟就掀起了一股小球旋風,徹底改變了NBA各個球隊的主流戰術打法。就連波波維奇的馬刺在近兩年也開始轉變,嘗試小球打法了。
遙想在20世紀初,那時候NBA球隊的戰術打法百花齊放。打「普林斯頓體系」那支華麗的國王,追求「7秒進攻」的太陽和將「三角進攻」發揮到極致的湖人。
「三角進攻」作為NBA歷史上最成功的戰術,「禪師」菲爾傑克遜將溫特的這門戰術發揮到了極致,成功的拿下了11個NBA總冠軍。然而「禪師」的弟子一般都會在聯盟混的很慘,比如費舍爾和珀森。為什麼禪師之後再沒有人能讓「三角進攻」重現它的威力呢?
三角進攻是角色球員來給超級巨星儘可能的去製造舒服的一對一機會,而不是利用擋拆或者掩護去跑出來空位投籃的機會。請注意,這裡說的一對一機會是指防守方沒法去包夾超級巨星,而不是用擋拆跑位製造出的錯位單打。所以要想三角進攻得以流暢的運轉,前提是球隊裡面必須有一位可以通吃聯盟所有同位置球員的單打王。
比如公牛時期的喬丹或者是湖人王朝時期同時出現兩位可以通吃全聯盟的球員奧尼爾和科比。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超級巨星為前提,那麼三角進攻自然也無從運轉。
費舍爾時期的紐約尼克就是最好的證明,安東尼進攻雖強,但是還沒達到喬丹和科比那個級別。而且三角進攻是不允許球星過多持球的,安東持球過多的毛病也和「三角進攻」不搭配。
當初菲爾傑克遜接手公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喬丹,讓他儘量少持球。這也是三角進攻最難被人理解的地方,需要球星去單打為球隊創造機會,但是卻又要限制球星的個人發揮。所以球星如何在單打和傳球之間掌握好尺度也尤為重要,如果球星一味的去注重單打的話,就會讓整套體系運轉不起來。
很多人都說「三角進攻」不適合常規賽,在常規賽往往火力更加兇猛的球隊戰績會更好。確實是這樣,湖人三連冠時期沒有哪一次是被當做奪冠的最大熱門的。但是往往到了更加注重細節的季後賽「三角進攻」的威力就會無限的顯現出來。
在季後賽里,球隊是不容許哪個環節的弱點過多的暴露在對手面前。這也是為什麼上賽季西部決賽火箭就算三分球再怎麼不開也不會上安德森的原因。雖然他的三分對球隊會有一定幫助,但是只要他在場,就會被杜蘭特,庫里去抓住無限單打。
而「三角進攻」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公牛時期的菲兒傑克遜曾說過:「三角進攻就是要解決如何讓喬丹更舒服的去一對一單打,而不是陷入包夾後的勉強單打」。所以勝負的關鍵取決於超級巨星的單打效率,這種方式不需要你去空切跑位,避免了傳球過多而導致的失誤,儘可能的減少了出錯的可能性。這也許不是效率最高的進攻方式,但是在季後賽高強度的防守壓力之下,這無疑是最保險的進攻選擇。
如今隨著小球時代的到來,各個球隊都更加的注重三分球的價值。而且隨著喬丹,科比等單打巨星的退役「三角進攻」這種需要頂級單打王支撐的戰術來說,可能很難再出現在NBA球隊當中。不過作為NBA歷史上奪冠最多的戰術,它必將被書寫進NBA的歷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