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同意在一段合理的期間內發出口准證(AP)讓業者清理囤積在碼頭的鋁土礦,引來非政府組織非議。不過,首相署副部長兼關丹國會議員傅芝雅解釋,政府同意發出准證,是旨在讓業者儘快清空庫存,避免在雨季來臨時,放置在港口內的鋁土礦在遇水後導致周遭環境的污染。
「水源、土地及天然資源部考慮發出的鋁土礦出口准證只會限制於出口港口內的庫存,而並不能用在出口業者囤積在港口外的其他庫存。」
她向《透視大馬》解釋說,這次的出口准證並不應該成為個課題,因為當局只會允許商家出口港口內的庫存,好讓有關的空間可以儲存其他的產品。
當記者詢問需要清空的碼頭庫存有多少時,傅芝雅給出了100萬噸的數字。
2016年,天然資源部在2016年禁止開採鋁土礦後曾恢復發出限制出口准證,試圖將國內鋁土礦庫存給清空,但是卻沒能夠達成目的。
水源、土地及天然資源部長希維爾日前就先後與彭亨州內的鋁土礦業者及彭亨州務大臣旺羅斯迪依斯邁會面,然後再發文告指未來或會發出限制性的出口准證。
塞維亞當時指出,政府同意在一段合理的期間內,發放出口准證給鋁土礦業者,好讓他們清空囤積在關丹港口的鋁土礦堆。
傅芝雅受詢時則說,「雨季要來了,所以我們也不需要把它留在港口內,我們也可以將地方給清出來,用作其他用途。」
為何庫存有增無減?
我國從2016年1月禁止關丹開採及限制出口鋁土礦後,在半年內出口18萬噸,讓當時的庫存量停在540萬噸。
天然資源及環境部較後發出限制性出口准證,讓出口商能夠出口數百萬噸的鋁土礦,但是我國在關丹碼頭內外的鋁土礦庫存卻是久久沒有下降,甚至在我國於2017年出口900萬噸的鋁土礦給中國後,庫存仍節節攀升。
根據過去的數據,鋁土礦的庫存量已經是從2016年中的500萬,到2018年初已經翻倍成為1000萬。
前朝政府過去是想使用禁止開採來消耗國內所擁有的鋁土礦庫存,希望通過暫停開採工作,讓國內的業者願意配合政府接下來提出的嚴格規範。
但未料到的是在鋁土礦的盈利持續高漲的情況下,偷采情況持續加劇。
傅芝雅說,過去曾收到投訴指商家還是偷偷開採,為關丹港口外的囤貨區增加「新囤貨」,導致關丹囤貨時隔3年都沒有被清空。
這或許也就能夠解釋,為何儘管去年曾出口900萬噸的鋁土礦後,還有1000萬噸的鋁土礦庫存。
曾經力阻開採鋁土礦的傅芝雅說, 「其實在禁止開採時就限制出口,只是仍有人一邊(偷偷)開採,一邊出口,因此這些『庫存』就沒完沒了。」
根據2016年6月的報道,時任天然資源及環境部長旺朱乃迪在國會的回答,港口外的庫存仍有大概540萬噸,其中230萬位於採礦場、180萬噸位於墾殖區,另外130萬噸則位於格賓地區。
儘管關丹碼頭的出貨量可以達到150萬噸,而甘馬挽碼頭則可以達到70萬噸,但是2016年上半年只出口了18萬7438噸的鋁土礦。
然而,根據路透社在今年初的報道,我國的鋁土礦庫存還有1000萬噸左右。
傅芝雅去年也曾要求政府全面禁止出口,以一勞永逸打擊已經失控的局面。此外,由於偷挖鋁土礦事件,反貪會在去年杪也向天然資源部要求暫停現有出口准證及不再發放新的出口准證。
天然資源部給予配合配合後,我國全面禁止出口,而且反貪會也仔細監督每個關卡的情況,因此時隔一年後,關丹港口的庫存還是存在。
儘管如此,在庫存並沒有能夠被消耗掉的情況下,所謂的新計劃也遲遲不能夠展開,而開採鋁土礦的禁令也就持續下去,而這一持續也就持續了近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