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生活:為什麼發霉的食物不能吃?去掉壞的部分也不行!

@ 2018-09-13

我們都知道發霉變質的食物不能吃,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嗎?這其實是微生物搞的鬼。而霉變,正是微生物的魔鬼本色!

說起微生物,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細菌,而對於細菌,引起食物變質以及人體疾病恐怕是一頂其永遠也難以摘掉的帽子。比如,將橘子放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就很容易長出黴菌,即長「毛」。顏色較淺的地方為青黴,黃色、綠色或黑色的為麴黴,發霉橘子上的青黴主要是指狀青黴或者義大利青黴。

食物霉變是由於黴菌引起的,而不僅這些細菌本身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它們的代謝產物更是眾多疾病的根源。據統計,目前已知的黴菌毒素就有200多種。諷刺的是,為這些黴菌提供滋生環境的,恰恰又是人類自己。基於「民以食為天」的本性,人們不僅要求食物易於消化吸收,營養豐富,更是在色、香、味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就使得油脂、糖分等被大量添加其中,為黴菌的滋生進一步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顯微鏡下的黴菌切片

當然,不同食物的變質所涉及的微生物、過程和產物也完全不同,因而也就在氣味和外觀上呈現出了多種不同的結果。比如以蛋白質為主的食物在微生物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胺基酸、氨氣、硫化氫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有特殊氣味,這就是變質食物往往會散發出令人厭惡的味道的原因。而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在能夠分解糖類的微生物作用下,會產生多種飽和酸、酒精和二氧化碳等,導致食物酸度提高,人們在食用時就會感到口感發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