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
「在我們這,還能實際操作這門技藝的匠人只剩2個人了……」
東源木活字印刷文化館館長的話透著無盡的悲涼。
不久前,千萬博主李子柒發出了一條長微博,向大家揭開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如今後繼無人的現狀。
她將這一技藝的古老歷史娓娓道來,又滿含對其瀕臨消逝的惋惜,讓無數人動容。
李子柒最後說,希望她的文字能讓更多人看到,哪怕是只是單純地把知識講給下一輩,也是一種傳承。
在這個求新求快的時代,我們步履匆忙往前趕,常常忽略了那些不可複製的東西正在消亡。
時光匆匆,我們還能擁有他們多少年呢?
但還好,總有一些人站出來,用赤誠和耐心守護著這些珍寶。
他花10年時間復活一件衣服
林志玲都為之傾倒
去年五月,林志玲身著豆青色漢服的巨幅照片在紐約時代廣場霸屏,全世界為之驚艷。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典雅含蓄的色彩,簡約精緻的紋飾,一襲華服,美人如畫,是何等相得益彰。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漢服,這個承載了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符號,即使在今天,它獨特的美學與工藝依然流光溢彩,令人讚嘆。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而更令人吃驚的是,為林志玲量體裁衣的,竟是一個80後「香港仔」——鍾毅。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學習服裝設計的鐘毅一直對漢服情有獨鍾,當年課本上說漢服從清軍入關後就開始斷裂的表述一直刻在他心裡。
所以一入學,鍾毅就一頭扎進了對傳統服飾的探索中。越深入了解,越為漢服的魅力所傾倒,也越為漢服文化斷層所痛心。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漢服,大學時他整整穿了一年漢服,就連第一次去女友家也是如此。
但只是「穿漢服」對傳播漢服文化效果微乎其微,畢業後,他決定把漢服當成終身的事業。鍾毅成立了自己的漢服工作室。
力圖還原真正意義上的漢服,他翻閱了各種典籍,拜訪了很多漢服學者,一有時間就考察文化博物館…… 漢服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因為沒有現成的做法考究,很多都要自己探索,失敗也成家常便飯。被人嘲笑,被織布工廠拒絕,鍾毅都沒有放棄。
而他的明華堂現在已經成為圈內公認的漢服做工最嚴謹的工作室。許多明星,海外華人都慕名前來。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從決定做漢服到現在,鍾毅已經在傳承漢服的路上走了10年,而這10年僅僅是開始。
這個世界浮躁的人太多,能真正找到自己所愛,選擇並堅守,是件多麼幸運的事。
他用一套房子
換一部記錄144項傳統手藝的紀錄片
在很多人為了買房拼盡全力的現在,你能想像有人賣掉房子,就為了拍一部記錄傳統手藝的記錄片嗎?
決定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時,張景剛好四十歲,因為預算不夠,他賣掉了北京的房子。請不起專業人員,攝影師就由司機兼任,錄像師則客串燈光師和外聯,就連拍攝設備也是二手的。
(圖片來自紀錄片《尋找手藝》)
一輛麵包車,拉著一行人輾轉23個省份,尋找199位手藝人,而他們中很多已是這項手藝的最後傳人了。
在雲南,80多歲的坎溫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坐在牆角做油紙傘。
(圖片來自紀錄片《尋找手藝》)
其中有一個細節,老人給傘骨架繃線,試了8次才成功,每次隨著「吧嗒」一聲,老人都會愣一下。這是張景第一次在拍攝時落淚。
(圖片來自紀錄片《尋找手藝》)
影片播出後,有人聯繫張景想購買油紙傘,張景這才得知老人已經去世的消息,而他是當地傣族油紙傘最後的傳人。
這部被張景評價「土得掉渣「的紀錄片,歷時三年才完成,成片後卻被多家電視台拒收,最後連成本都收不回。
張景卻說:「用一套房子,為100多位手藝人留下影像、文字記錄,很值。」
這個世界錢很重要,但也有一些錢買不來的東西,也有一些願意放棄利益,站出來守護文化與精神的人。
她們捨棄山外的繁華世界
只為守護這上千年的美
洱海邊的小城周城是白族的扎染之鄉,扎染技藝已經在這延續上千年了。
然而因為工藝繁瑣,售價很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繼承這門技藝,選擇離開大山去外面闖蕩。
31歲的楊春燕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外面的世界吸引著她,一闖就是十年。
十年間,工作生活都漸漸穩定,她對家鄉的挂念卻日益凝重。每次聽到祖傳扎染技藝即將失傳的消息,楊春燕就無比難受,她想為這項老手藝做點什麼。
但看到扎染工藝勞動與收益不成正比,楊春燕又有些迷茫,如果不能「養家餬口」,如何讓年輕人拾起這項手藝呢?
正在楊春燕苦悶的時候,「媽媽製造」項目組來周城考察,希望復活古法扎染,讓這項非遺文化永恆傳承。
不久後,項目組成立了扎染合作社,楊春燕成了帶頭人。
為了做好帶頭人,她跟著手藝精湛的父親一點點學習,將整個流程整理成文,教給更多人。
還與著名設計師一起為傳統扎染注入時尚因素。一點點研究,反覆實驗,效果漸入佳境,訂單也紛至沓來。
到目前為止,合作社已經幫助了200多位扎染阿媽提高收入,扎染不再僅僅是一項老舊的工藝,而是深受很多國際大牌青睞的獨一無二的時尚元素。
像楊春燕一樣,金珠苗秀非遺傳承人楊秀燕也放棄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潛下心來將金珠苗秀從技藝漸漸失傳的老手藝,慢慢發展成能養活一方水土的傳統手工藝。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我們身處一個娛樂的時代,一個求快的時代,新的東西不斷湧現,珍貴的古老文化也在慢慢消逝。
它們很多就像汪曾祺先生說的: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關注非遺文化,騰訊公益一直不遺餘力,最近騰訊99公益日邀請一線服裝設計團隊為非遺打造高定,將傳統文化與當今時尚相結合,讓其幻化出更動人的光彩。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精美大片
而每一張「非遺文化大片」的背後,都代表了一種值得國人驕傲的非遺文化遺產以及公益項目。
騰訊藉助數字化手段和網際網路技術,將非遺文化以更現代的方式與社會大眾連接,並通過騰訊公益平台的推動及公益組織的幫扶引導,讓非遺手藝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非遺技藝實現脫貧,同時帶動延續傳承非遺文化。
9月3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支持下,騰訊公益聯合ELLE時尚雜誌和天天P圖,共同製作的「非遺代言人H5」正式上線。
這個項目,將以數位技術為「針線」,串聯起賡續傳承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認知、自豪、保護這些「無價之寶」。
讀者只要上傳照片,就可以穿上非遺高定服裝,登上頂級時尚雜誌ELLE的封面。
就像文章開始李子柒說的,哪怕只是知道一點非遺的知識,只是一次關注和轉發也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