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
人很容易有這樣的錯覺
一旦遭遇過冷漠
就覺得溫暖遙不可及
一旦感受過無能為力
就不願再竭盡全力
……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要知道
即便是無助孤單
依舊會有人用心愛你
即便是一己之力
也有光芒萬丈的時刻
這個視頻的名字叫做《如何迎接生命最後180天?》,講了一個癌症病人是如何度過人生這最後一段時光的故事。
說實話,我問過身邊的很多人,他們對癌症病人的全部印象就是,治病的錢夠不夠?還能活多久?甚至包括癌症病人的家屬都很容易忽略掉癌症病人自己的感受和痛苦。
然而,據有關調查顯示,癌症病人最大的痛苦並不僅僅來源於身體,更多的是難以說出口的恐懼、遲遲放不下的擔憂……
對於大多數癌症病人來說,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充斥著數不清的檢查、吃不完的藥、家人難過的眼神……然而,如視頻中那句話所說:「生命的終點不應該是冰冷的。」得病已經是一種不幸,在人生這最後一程,不應該只是嘆息、吃藥、痛苦難捱……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有最起碼的尊嚴和體面。就像「美善生命臨終關懷計劃」堅持的這樣,每一個生命在最後時光里,都可以享有尊嚴、平安和慈愛。而不是在匆忙和日復一日的痛楚中孤獨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其實,真正的善良就是尊重生命本身,不是只有錢才能幫助那些深處病痛中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用真誠和耐心給不幸的癌症病人一些理解和呵護。
真正讓人感覺到舒服的善良是什麼樣的?
這群外婆的故事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大山里,有一群這樣的「外婆」,她們的子女都外出謀生,大山交通閉塞,只能一個人在大山深處孤獨而又堅強地面對生活,她們被稱為「空巢老人」。
為了讓她們接受幫助,又能開心起來。「助力外婆創業養老計劃」通過「以買代捐」,讓「外婆們」更有尊嚴地接受幫助。先是給外婆們雞苗飼養,然後再來收購雞蛋。
雞蛋越賣越多,外婆們也越來越開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人對人的幫助,並不應該只是一種對於弱勢群體的簡單給予,而應該是一種投桃報李的價值對等,是一次生命尊嚴的對等。這樣的善良才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善良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想像一下,你去超市買回來的雞蛋,都來自深山裡外婆們的雞圈。外婆們開心地賣出的雞蛋,變成了你桌子上的美味早餐。
不要說一己之力微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成為公益的參與者。愛和被愛本來就沒有清楚的界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真正善良的人。
你有10年堅持做一件事的經歷麼?
志願者岩蜥所在的環保組織「荒野新疆」觀察白頭硬尾鴨已經有十年了,從2016年開始,他組建成立了白鳥湖的專門巡護隊。作為隊長,岩蜥一直堅持到現在。
白頭硬尾鴨,在1996年就已經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屬全球性瀕危動物。在我國一直面臨著被偷蛋、被獵殺的困境中,它們賴以生存的濕地也在被大範圍破壞。
然而,為了與偷盜和獵殺者鬥爭,站到湖的最高點,拿望遠鏡掃射一圈,這是「荒野新疆」巡護隊員每天的工作。
當很多人對白頭硬尾鴨一無所知的時候,這樣一群人不辭辛苦地執行著保護白頭硬尾鴨的任務,而且一做就是10年!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動力支撐他們做了10年?
有人採訪過岩蜥,他說:「保護動物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今年夏天北極圈溫度高達30度,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面臨空前挑戰,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再無動於衷,哪怕是少用一度電,捐出一塊錢……都是在為營造更好的生活增磚添瓦。
前幾日,一個熱衷做公益的朋友發了一條耐人尋味的朋友圈:
如果你有一百萬的資金去給貧困地區捐助,面臨以下兩種選擇:
第一種:直接把一百萬捐給那些困難家庭;
第二種:把一百萬捐給貧困地區建學校,資助學生。
你選哪種?
很多人紛紛留言,大多數都跟我一樣選擇了第一種,直接捐給困難家庭,因為我們覺得這是最直接最能讓需要幫助的人受益的方式。
然而,他卻說他會選擇第二種,我們好奇問為什麼,他是這樣回復的:
「同樣是一百萬,把他捐給那些貧困地區的家庭,也就不過是他們幾天的口糧而已,等花完這筆錢,他們還會是原來的樣子;而捐給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等到他們順利畢業,就能靠自己賺到很多錢,從而養活自己的家庭,讓自己的家庭真正擺脫貧困,等有一日他們變得更好,還會再去幫助其他人。」
他最後補充說:慈善在於給予,公益在於參與,在於點點滴滴的行動。慈善可能以給錢為主,而公益需要你花出的是時間、熱情、智慧等等。
而騰訊公益也是人人都可參與公益的倡導者,他們推出了「99公益日」活動,號召人們參與公益的熱情和用心,呼籲大家積小善成大愛。發展至今,99公益日」已成為公益行業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場景最多元的現象級全民公益行動日。
我們都曾誤以為普通人沒錢沒資格做慈善和公益,如今才恍然大悟: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做善意的發出者和參與者;
我們都曾忽略了自己微薄的一己之力,如今才意識到:涓涓細流匯成海,點點纖塵積就山,積小善成大愛,每個人都是最要的力量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