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活脊柱,使全身一條龍的秘籍!

@ 2018-09-05

掌握脊動的方法,對提高形意拳術水平十分重要。本文對此做以現,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脊動的概念

脊柱是我們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承托頭顱,下端達尾骨尖,統領全身四肢。脊柱按段可分為頸、胸、腰、骶及尾五個部分。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相對固定。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相鄰兩椎骨運動範圍很小,但多塊椎骨間的運動功能累積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相當柔軟又有一定活動度的結構。我們這裡所說的脊動是指脊柱在意念的引導下,局部(即若干塊脊椎骨、椎間盤組成的部分)或整體在生理活動度範圍內進行有效地運動。

脊柱被古人稱為「龍骨」。俗語「脊不活,人不靈」。形意前輩對脊動十分重視,稱脊為身弓。拳經或拳經解上提及脊動的相關概念有:提肛、塌腰、胸圓、行如槐蟲、起如挑擔、蓄如弓弩、尾閭上翻、束身而起、上下鼓盪、左右開合、胸出而閉、節節鬆開、蓄發全在胸中腰間等。按照行為動作的方式和幅度,形意拳術將人的運動分為外動和內動。這裡討論的脊動屬於內動,動幅相對較小而含。脊動之技在外形上不顯露而很難對其進行觀察。過去也常常作為秘傳內容,往往只提概念,而不教具體的動法和用意,而且不經在師傅身上去親手觸摸也不易得其要領。

二、脊動的方式

首先,分析一下人體脊動的生理特點。人體的脊柱從側面看有兩個彎曲,整體呈現為拉長一些的「s」狀。可動的範疇,頭項下的頸椎可以向兩側約有900轉動範圍,即我們通常的轉頭動作;如果頸椎帶動胸椎、腰椎一起轉動,頭可有1800左右的轉動範圍;整體脊柱還可側向彎曲,向前彎曲幅度更大,如彎腰動作;還能扭腰、擺臀等,如跳肚皮舞動作;可以收縮後伸展發力,如體育競技項目擲標槍的動作,等等。總之,在日常生活及運動中人體脊動方式多種多樣,是我們人類適應環境進化的結果。脊動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健康水平和勞動技能。

其次,分析一下形意拳術中的脊動特點。在初始練習形意拳階段,也就是俗稱的初步功夫階段,主要是發揮和強化人在生活和勞動過程中的脊動方式,在形意「六合」要求下,進行輾轉騰挪、跳躍撲臥、束身展體等動形方面的訓練,來提高動作協調性、敏捷性、規範性。隨著練習者功夫的深入,將向著內動驅外動、整勁上身的階段邁進,通過專門脊動使人體內部動起來,這種動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很少涉及。人體有意識的脊動是一種潛能,目前研究和挖掘還不到位。這種動是在意念的引導下,經過分解訓練,使脊動更精準、更細膩、更柔韌、更富彈性、更具有針對性,通過建立有效的神經控製網絡,周邊相關肌肉重新組合搭配,形成局部可動,整體可配動的機制,強化和擴大人體潛能,提高人體對外力的感知和應對能力。有意識的脊動是全新運動能力的培養,無意識的應用脊動之技是功夫之大乘也。

形意拳術涉及脊動的方式主要有:

1、旋轉。主要指脊柱向左或右的轉動。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的旋轉,另一種是局部旋轉。如只有頸椎的轉動就屬於局部旋轉。

2、彎曲。主要指向前方的彎曲。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彎曲,另一種是局部彎曲。如只有腰椎的彎曲就屬於局部彎曲。

3、伸縮。主要指脊柱縱向的拉長與壓縮,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伸縮,另一種是局部伸縮。如整個脊柱伸縮就屬於整體的伸縮。

4、鼓盪。主要指脊柱向前或後做如鼓鎚敲擊鼓面而造成鼓面先凹後凸的運動形式。屬伸縮和彎曲兩種運動的組合,也就是當脊柱向後凹時既有彎曲之形,有又伸縮之意。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鼓盪,另一種是局部鼓盪。如常用的腰椎鼓盪發力就屬於局部鼓盪。

5、搖擺。主要指椎體的上下端固定而相對不動,而之間椎體像彎繩在做搖旋運動。這種運動包含了彎曲,是彎曲中的搖旋。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搖擺,另一種是局部搖擺。如胯做水平圓就屬於腰、骶椎的整體搖擺之運動方式。

6、組合。主要指脊柱可根據需要進行上述多項運動方式的組合。如腰椎既做旋轉,同時又再做伸縮運動。脊柱各部處在不同運動方式,或同一部分椎體做組合運動,在實際運動中是十分常見的。

三、脊動的功能

人體運動目的不同,脊動的功能自然也不同。如舞蹈演員的脊動追求的是人形體之美;肩扛重物之前,脊動調整到位並由「動」變為不動,才能持重,目的是肩上承重力不能作偏而使椎間盤受損。脊是人體五弓之首,它的作用最大,發力最猛,化力能力最強。脊柱同身體其他部位的配合、協調、一致動作,使人體運動功能會更強大。形意拳術脊動主要功能有:

1、啟動全身之響應。老拳師常講,一動全動,先內動後外動,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等等。從人體動的順序分析,欲動首先要有動意,就是說頭腦中要有動的想法,之後身體再動。但什麼動才是內動,欲動哪裡先動,我們嘗試來說明。由於人體形態和脊所處的狀態密不可分,決定了脊動使脊柱處在一種對應的狀態是問題的關鍵。脊動又是從哪裡開始呢,老拳師講的尾問是「轉鬥」,道出了尾閭動是脊動初始動意的著落點。從人體尾閭、脊柱、丹田三者相關狀態分析,三者狀態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關聯的,是相互對應的。比如氣沉丹田時,尾閭呈上翻,脊柱呈自然狀的,三者必須是對應的。當尾閭向前做滾動狀運動時,整個脊柱也必然呈現兩個彎曲區的前後鼓盪,丹田也處在沉、空的狀態替換中。同理,當尾閭做下指旋擺時,整個脊柱也呈相應的搖擺之中,只是動幅大小不同罷了。

2、提高抗擊打能力。形意拳術講的抗擊打能力通常是指讓對方的打擊力分解或落空,使打擊力不落或不全落在我身上,也就是通過化力來解決來力,即四兩撥千斤之功效。首先,我們通過顧時的肢體接觸或來拳走向判斷對方的企圖,了解來力的大小、方向、打擊深度等。其次,採取相應的脊動對應方式,將對方引進落空,並在順化的同時,通過脊動來完成自己的蓄力,為下一步可能出現的發力機會做好準備。

3、提高擊打能力。形意拳術講的是「打中順」、「顧中打」的「顧打合一」。打的含義是指在化解了對方打擊威脅後,瞬間啟動而發力,解決勝算問題,也就是常講的「打順就一下」、「後發先至」也。在化解掉對方的來力後,根據對方發力落空後求穩的企圖,借勢而進、順勢而為,直奔「狼窩」並擊毀巢穴,m手就解決了戰鬥,使對方沒有再反擊的可能。也就是通過化力的聽力,尋求最簡捷的防顧措施,通過脊動啟動全身相隨,將腳蹬力、骶椎動力、腰椎動力、胸椎動力、頸椎動力及重心動力匯集到一處,由兩上肢送出,再加肩、臂、腕、指等處之力同時進發

4、促進全身柔化。形意屬內家拳,化勁之基是全身柔化之感。尾閭啟動練習就要求意念集中於尾閭處,其它身體部​​位除必要的維繫身架棚力之外,不允許絲毫拙力上身。講究的是全身沉貫於腳下,身上九大關節均為鬆柔狀態。細細體會尾閭之動所啟動脊之動、全身重心之動,尋找腳支撐面內的重心運動之軌跡,體察腳上承載之變化等。全身一旦鬆柔到位,有助於潛心尋找事半功倍的辦法,局部動能解決的就不需要全身而動,以節省體耗和隱形;有助於建立周身衝經快速傳導機制,依對方狀態而決定相應化發力方式和動能傳遞的渠道,而不受傳統中醫經絡走向所困,步人周身皆為拳之境地;有助於體內動能匯集於上肢,並通過意念的引導,瞬間完成柔剛轉變,使手上的肌肉有效動作、血流充盈、筋腱及骨質狀態最佳,實現「氣貫四梢」。

此外,「表壯不如裡壯」,脊動屬內動,特別是局部的脊動,可使內臟也動意之惑,對養生十分有益,這是其它運動所不易達到的。

由於脊動不易觀察和表述,為便於理解,將其分解按部位加以說明。

1、頸椎動的功能分析。頸椎動主要有統領整個脊動去向之功能。頸椎動的方式主要是縱向彎曲和伸拔。功能有兩個:頸椎向前彎曲時,即此時頭略上仰,下顎前送,是頸椎蓄力狀;當頸椎向上伸拔時,即此時頭向上方挺豎,是頸椎發力,此時一股由頸椎動而引起的能量則傳到手上。當全身之力匯湧至胸椎部位時,通過頸椎發力,不僅使匯力又加一力,同時改變了力縱上的方向,變為橫向送到兩上肢,這就是常講的發力過程的豎項之功能也。

2、胸、腰椎動的功能分析。胸腰椎相鄰,行為相關,既可單獨動作,又可相互配合動作,將二者放在一起是便於分析。它具有脊動的六種方式。舉例進行重點分析:當來力施於胸骨上,我吃住後可以通過胸脊做搖擺動,受力處形成一個局部傾斜的凹面,使來力能量得到消耗和作偏而得以化解。當胸腰椎處在蓄力狀(如弓向前略為彎曲狀),則可通過脊快速反方向的鼓盪(弓速變向後彎曲)來發力,一股脊盪產生的湧力就傳到上肢。當做虎撲時,腳蹬力通過脊骨節節開合將諸力匯總上傳至手上。當上肢受指向我中處之力時,在上肢棚住的基礎上,將胸、腰椎形成一體向一側彎曲,對方力則偏離我中,來力必然作空,對方還不易發覺而被引進落空。

3、骶椎動的功能分析。骶椎是同骨盆連為一體,它上連腰椎、下連骶髂關節形成一個可動的整體。聯繫著上軀體和下肢體,起著承上啟下之作用。它的形態還決定了身體重心位置。老拳師常講的坐胯、溜胯、沉胯等就是指它的動功能。胯動技術掌握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練習者功夫水平,是由初步功夫向二步功夫邁進的一個重要標誌。骶椎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以腰椎為固定點,以腰椎至兩個骶髂關節的距離為擺長做搖擺。骶椎的傾斜角度的改變,即胯向後坐或向前上送方式。功能主要也是兩個方面,既通過腰椎的擺動或者傾斜度改變使身體的重心變位,又可以通過腰椎與下肢、骶椎的共動結合使脊體彎曲壓縮而完成蓄力。

四、脊動的訓練

脊動的內動練習應該在外動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說脊動的練習應在初步功夫上身後,行為動作基本到位,明勁已出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否則很容易失去形體基礎。在初步功夫上身後,要靜下心來,依據最主要動作模式,尋找脊動助推和蓄能方式,促使身體各部運動高度地協調統一,並加以固化;由簡至繁,逐步深化,直至全面掌握。脊動的宗旨是有意識的練習,無意識的應用。具體的訓練方法如下:

1、採用分解法進行局部脊動練習,步驟是先易後難。可以採取併步自然樁的狀態,在意念的引導下,在人體生理運動可能的範圍內進行頸、胸、腰、骶、尾閭局部動的專門訓練。如尾閭的前後滾動、下指狀搖擺練習,頸椎的彎伸練習,骶椎的角度改變及沉提練習等,使這些部位都能達到動的要求標準。

2、通過動樁練習,尋找脊動的最佳方式。為使脊動能有的放矢,要按照五行、十二形以及刀槍劍等器械練法的發力動作,尋找脊動方式,再進行專門的動樁練習。即為了集中註意力,把動作要點隱形化,提煉m相對應的脊動方式,作為內動驅外動的「動樁」進行單獨反覆練習。由此就產生了劈拳樁、崩拳樁、虎撲樁等。

上述1和2中涉及的脊動過程是知己階段。需要細細地體會,逐步地去尋找、摸索。一旦尋找到脊動最佳方式要抓住並進行反覆的鞏固式練習,使其長到身上。

3、通過餵勁練習,體驗和調整脊動功效。此過程是知彼階段。要在武友配合下,進行餵勁練習,相互體驗脊動的蓄力、化力、發力方式是否合適,根據切身的體驗進行修正,再回過頭來進行調整動樁的練習,並註意不同脊動方式問的過渡要網滑無隙。

4、通過對練,逐步達到實戰要求。形意對練套路較多,手法各異,有十分明確的規範要求,以五行相剋為拳理,讓練習者少走許多彎路。此過程是知己知彼功夫應用階段。要敢於並暫時放棄以往的明勁打法,嘗試脊不動全身不動,脊動帶全身而動的訓練,使單獨的動樁練習勁力得以應用。最後再走出規定的套路練習,進行任意推手對練,向任意狀態下脊動之動方向發展,最終走向實戰環境下內動技能的正常發揮,功力自然得到大大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