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與簽帳卡征25元服務稅 政府可增26億稅收 

@ 2018-08-25

信用卡和簽帳卡(Charge Card)每年需繳付25令吉服務稅,從目前發卡量計算,可為政府賺取2億5863萬令吉稅收。

9月1日落實的銷售與服務稅(SST)指南顯示,信用卡和簽帳卡需繳服務稅。但轉帳卡、預付卡、忠誠會員卡、添油卡和電子錢包,則豁免服務稅。

根據國家銀行官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市場上共有1021萬6100張信用卡,主卡913萬2100張,附屬卡108萬4000張。

另外,簽帳卡也達到12萬9100張,分別是7萬5900張主卡和5萬3200張附屬卡。

兩者總和達到1034萬5200張,若以每張需繳25令吉服務稅計算,政府通過這項服務稅所獲得的每年收入將增加2億5863萬令吉。

從國行的數據顯示,信用卡數量從2014年以來每年持續增加,但簽帳卡則逐年減少。

國行的報告也顯示,申請信用卡的批准率,多年來大概維持四成多,2016年批准率41.5%,去年47.3%,但今年截至 6月,只有 41.9%獲批。

根據銷售和服務稅指南,9月1日起,仍有效的信用卡和簽帳卡,包括主卡和附屬卡,會在更新時會被徵稅每張25令吉,而在新稅生效後申請的卡,服務稅會反映在首個月的帳單。

銀行擔心引退卡潮雖然信用卡對人口比例不到一半,但一人多卡卻非常普遍,銀行業擔心,政府每年徵收25令吉的服務稅後,會引發「退卡潮」。

記者訪問銀行業者發現,業界因這25令吉服務稅,擔憂出現「退卡潮」。

一名不願具名的檳島銀行街銷售信用卡職員透露,目前信用卡市場非常激烈,這產品已很難生存。

「雖然早前曾舒緩一陣子,但是生意仍難做,今次要徵收25令吉的消息一出,同行擔心再引發退卡熱潮。」

他說,尤其扣帳卡(Debit Card)的功能已越來越與信用卡相似,差別只在於銀行戶頭內有沒有結存。

銀行或吸納服務稅

對不愛賒帳的民眾來說,轉用扣帳卡,可以省下25令吉的服務稅,但同樣不必用現金付款。

日前,已有銀行巨頭表示,會考慮吸納信用卡的服務稅;但本報詢問的陳姓銀行區經理卻指出,銀行吸納與否,尚未獲高層指示。

「不管怎樣,信用卡還是有存在的空間,就算短期有影響,長期而言,我們並不擔心。」

因為競爭激烈,銀行近年來不斷以各種優惠來促銷信用卡,包括提供各種禮品如行李箱、行車記錄儀、高爾夫球配備等,甚至還送現金券或是讓卡住長期享有購物現金回扣等;這也解釋了為何信用卡發卡量每年都在增加。

「目前,我們會先觀望,必要時,再送更好的贈品,或做更多折扣。」

銀行若再加碼爭取更大市場份額,可能會吸納服務稅又或提供更多好康促銷,消費者反而會是受惠的一群。

書到用時:

信用卡最多人使用

很多人搞不清楚各種付款用的卡,目前市場上主要見到的包括信用卡(Credit Card)、扣帳卡(Debit Card)和簽帳卡(Charge Card)。

現在一起來看看各種卡的差異。

信用卡:最多人使用。銀行一般是根據申請者或持卡人的收入,以及信用,來制定提供的刷卡額上限。

持卡人刷卡付款後,收到月結單就得還款,如果只還部分刷卡額,未償還的餘額會被征利息。

但政府規定,信用卡年利息最高為18%。

扣帳卡:直接和銀行存款或來往戶頭掛勾,用扣帳卡所付的款額,會直接從連接的銀行戶頭扣減。

過去,需要另外向銀行申請,但現在大多銀行已用扣帳卡來取代傳統的提款卡(ATM Card),可以在自動出納機提款也可用來付款。

簽帳卡:曾經,持有簽帳卡的社會地位更高人一等;因為簽帳卡一般只給大客,而且可簽帳的額度更高,有的甚至不設限。

國內比較有名的簽帳卡包括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大來卡(Diners Club),但市場上的卡量事實在逐年在減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