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馬訪華,外交災難 ?! 《當今》刊讀者來函,抽絲剝繭說給你聽……

@ 2018-08-22

(吉隆坡21日訊)敦馬哈迪再次任相後的首個訪問中國行程,是一場外交災難?網絡媒體《當今大馬》刊登一則讀者來函,這名自稱為「關心馬中關係的觀察者」指出,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的反應,大馬人應該要感到擔憂。「馬哈迪與李克強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馬哈迪最後表示富有的國家不該殖民其他國家,李克強什麼都沒說,(新聞發布會)環節突然結束,他強顏歡笑與馬哈迪握手,皺著眉走下臺,一句謝謝也沒有。」

晤習近平後沒發布會「之後,馬哈迪與習近平會面,很多人會發現到沒有新聞發布會,無論是馬哈迪、習近平或是兩人聯合的,事實上,習近平在會面後也沒有發表聲明。」他說,「馬習會」以後,只有馬中外交部長的聯合聲明,但沒有詳細說明這次的會談內容,只有外交詞彙。這名讀者形容,馬哈迪第二天宣布展延東海岸鐵路計劃(ECRL)及天然氣管道計劃,猶如摑了中國一巴掌。

指敦馬訪華不順利「這是最明確的證明,馬哈迪訪問中國並不順利。」他說,另外兩個巴掌,就是馬哈迪在北京指中國公司被迫給國陣30%的股份,以及相信一馬公司案關鍵人物劉特佐就在中國,但兩件事他都說明自己沒有證據。「這猶如告訴中國人,他們涉及貪污,他們包庇罪犯。」「其實,他(馬哈迪)的訪問是一場災難,大馬人必須思考是否需要準備面對報復。」他也指出,馬哈迪這次訪華,沒有宣布新計劃及新投資,所有簽署的合作備忘錄都是前首相拿督斯里納吉的延續,如購買更多棕油、早前同意合作在中國售賣寶騰汽車,以及令吉人民幣互換延長協議。

【同場加映】「馬哈迪主義」引關注郭清水劉鎮東撰文剖釋(吉隆坡21日訊)首相敦馬哈迪的「戰艦吸引軍艦」論,以及他提出東盟國家用小船巡邏有爭議的水域來抵禦海盜的建議,引起了外交政策界對「馬哈迪主義」的關注。這也延伸至美中貿易對抗和全球不確定性不斷升級的情況下,馬哈迪的觀點如何轉化為區域性願景。國立大學副教授郭清水和國防部副部長劉鎮東在洛伊研究所《The Interpreter》部落格發表的一篇「解讀馬哈迪主義」的文章中寫道,馬哈迪在重新掌權後所發表的系列評論,反映了弱國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代不斷演變的亞洲秩序的看法。大馬享討價還價籌碼「這包括對南中國海爭端的堅定立場,大馬與亞洲大國的關係(特別是有爭議的中國支持的基建項目和日本的區域作用),以及多邊貿易安排的未來。」他們認為,在當前的連通性建設時代,由於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地理位置,大馬享有一些討價還價的籌碼。文中說,馬哈迪最近的言論以及他在1981至2003年首次任相的政策來看,可確定新興「馬哈迪主義」的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南中國海應該是一個合作,連通和社區建設的大海,而不是對抗或衝突;二是外交磋商,而非軍事招搖,是管理和解決東亞和其他地區任何國家間爭端的關鍵;三是弱國利益須受到尊重和保護,歡迎大小國家通過整合和創造更大的市場在擴大的東亞社區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受到新馬來西亞系列新舊挑戰約束的馬哈迪主義,預料在尋求更有利的貿易、捍衛小國利益和緩解大國競爭三大政策領域中最為突顯。郭清水和劉鎮東在文中說,馬哈迪主義受到政策債務和財政赤字,到執政聯盟內部的討價還價,以及從黨派和特殊利益到身份政治等條件的牽絆。「最明顯的政策領域是保護南海的小國利益,其次是尋求緩解戰略和經濟領域不斷升級的大國競爭;以及誓言保持中立和主張磋商,鞏固東盟中心地位,擴大亞洲多邊主義,歡迎公平,可持續和真正互利的外資項目。」第三是探索更有利的貿易安排,使小國和發展中國家能夠在不平等的國際體系中與較發達國家競爭。新聞來源:星洲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