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他打我!」
在幼兒園裡,類似的告狀聲常常不絕於耳,幼兒之間大大小小的矛盾與糾紛接連不斷,經常有孩子淚眼汪汪地跑到老師面前尋求幫助。
可是經過了解,很多淚眼汪汪的孩子只不過是看到旁邊的幼兒對自己用手比劃,或者被輕輕地碰了一下就委屈有加,真正意義上的打鬧情況其實很少。特別是小班幼兒,這種類似的情況就更多了。
那麼,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該如何處理幼兒之間的這種矛盾糾紛呢?怎樣的處理方式才能夠稱為正確的引導呢?
01
注意觀察了解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幼小的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特別是小班的孩子,還不能明辨是非,經常人云亦云,甚至會把想像與真實相混淆。
所以,老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了解真實的情況,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案例:
這兩天,班上最乖的小女孩劉貝雨多次哭著告班上最乖的小男孩瀟瀟的狀:「老師,瀟瀟打我!」其他孩子也都跟著喊:「老師,瀟瀟打劉貝雨!」
老師很納悶,瀟瀟從來不跟人打架,怎麼會開始欺負人了呢?而且是欺負班上最乖的劉貝雨。但是因為沒有注意到事情的經過,老師只好一邊安慰貝雨一邊批評瀟瀟並提醒他以後不能再欺負人。
可是瀟瀟卻極力辯白:「我沒有打貝雨,我沒有碰到她,我就用手比劃了一下!」帶著疑問,老師開始認真注意他們兩個人的表現。原來瀟瀟有時會模仿電視上的武打動作,對著同桌貝雨比劃,雖然沒有真的打到貝雨身上,但是卻把貝雨嚇哭了。
明白真相後,老師耐心地幫助瀟瀟和貝雨重新回憶了一下事情的經過,引導貝雨明白瀟瀟對她並沒有惡意,同時提醒瀟瀟以後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其他小朋友帶來了傷害。通過這樣的引導,兩位小朋友最終和好如初。
02
及時解決問題
幼兒以暫時記憶為主,如果發生了矛盾沒有及時解決,過後幼兒容易忘記事情的經過,我們就會失去最好的教育依據,從而失去教育意義,甚至造成「冤假錯案」。
案例:
班上有個特別好動的幼兒吳嘉豪,經常磕磕碰碰弄傷自己。
一天早接待時,他的媽媽指著兒子鼻子下面的一條條紅斑向老師告狀:「我孩子的皮膚被劉暢(嘉豪的同桌)抓破了,老師幫忙教育一下。」
於是,老師開始耐心地詢問事情的經過。嘉豪小朋友一下子點頭一下子搖頭,自己也搞不清事實真相,他媽媽就站在旁邊肯定地說:「沒錯!我在家裡問了兒子,他說是劉暢抓的,肯定沒錯。」
老師正想找來劉暢進行詢問,旁邊的生活老師提醒說:「看樣子不像被人抓的,如果是被小朋友抓的,傷痕一般是從上往下,而他的紅斑大部分是從左往右,還有一些不同方向沒有規則的紅斑。」
老師覺得有道理,就找來昨天的當班老師了解事情的真相,原來是繪畫活動時,嘉豪小朋友自己用水彩筆在嘴巴旁邊畫畫,是水彩筆的筆尖劃傷了他的皮膚,劉暢並沒有抓他。弄清楚事實之後,在老師的引導和提醒下,嘉豪小朋友也漸漸記清了事情的經過。
如果這件事沒有及時調查清楚,這位老師差一點就冤枉了劉暢小朋友。
03
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幼兒年齡小,他們幼小的心靈不僅脆弱也缺乏經驗,對成人的依賴特彆強,碰到問題時無法自己解決,常常依賴老師的幫助來解決問題。
但我們老師可以儘可能地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鍛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幼兒的人際關係智能與內省智能。
而且在幼兒自己解決問題時,還可以同時結合禮貌行為教育,引導他們之間互相道歉互相原諒,學習使用「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
04
進行堅強、勇敢、寬容等心理素質教育
很多幼兒精神脆弱,動不動就流淚,經不起一點點磕碰。針對幼兒脆弱、嬌氣等心理弱點,我們應該進行「堅強」、「勇敢」、「寬容」等心理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經受挫折的能力。
例如前面講到的劉貝雨小朋友,就是個嬌氣十足的女孩。每次她流淚時,老師都先鼓勵她:「別哭!貝雨很堅強的!把眼淚擦乾!老師喜歡堅強的孩子!」等她擦乾眼淚後,老師會再引導她:「好朋友在一起玩,輕輕地碰一下是沒關係的,小朋友們不是故意的,你說對嗎?」
久而久之,她不再動不動就哭鼻子,而且看到其他小朋友難過時,她也會學著老師的口吻說:「你不要哭了,他不是故意的,我抱抱你就沒事啦!」就這樣,一個愛哭鬼漸漸地學會了堅強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