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用事實說話,先說漢語拼音教學。
開學伊始,我在家長中做了問卷調查。雖然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幼兒園,但都接受過系統的漢語拼音教育。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暑假還安排孩子進輔導班,接受「小學預科」培訓,其實就是學習一年級語文、數學教材。所有這一切,只能稱之為「系統」,決不能稱得上「規範」。所以滿眼可見,孩子們朗讀不規範,發音不準確;書寫不規範,隨心所欲;拼讀不規範,南腔北調……
我雖然不懂幼兒教育,但我深知幼兒教育決不能等同於小學教育。這樣的幼兒教育純粹是好心辦壞事,是在幫倒忙。
孩子們個個天真無邪,他們以為已經學會了漢語拼音,對課堂興趣不濃,老師在炒剩飯給他們吃,哪裡還有好胃口?思維一旦形成定勢,矯正起來有多難啊!一年級語文教師忙著教學生對口型,練發聲,糾正學生東倒西歪的坐姿,糾正他們不正確的書寫習慣,累得焦頭爛額。教學進度上不去,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苦了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少數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
這樣產生的巨大浪費,簡直是一筆糊塗帳,誰也說不清。
再來說說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也不樂觀,幾乎是漢語拼音教學的翻版,突出地表現在學生書寫漢字不規範,倒順筆現象非常嚴重。舉一例:學生寫「口」字,不是先寫豎,再寫橫折,最後寫上橫來封口,而是先寫豎折,再寫橫折,更有甚者,竟然用畫圈圈的方法來書寫「口」字。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讓人哭笑不得。至於漢字中特有的美感,學生更是不甚了解,要想重新喚醒他們對漢字的熱愛,不得不花大力氣。
教育為什麼要拔苗助長?教育為什麼要「鳩占鵲巢」、越俎代庖?教育的首要任務,不是教給孩子多少知識,而是構築孩子的人格長城!幼兒教育「小學化」,會導致學生人格教育的缺失。缺失了也許不是壞事,但如果出現了偏差,則更令人擔憂。
在我的課堂上,孩子們告訴我,在幼兒園老師們教育他們要嚴格要求自己,要「頭懸樑,錐刺股」,他們甚至會背誦《千字文》和《弟子規》里的名言警句來激勵自己,並沾沾自喜。私下裡我和孩子們交流,發現他們個個理想遠大、志存高遠,卻唯獨少了一份童真、童心和童趣! 我知道,我的課堂導致他們昏昏欲睡的原因有許多,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還不夠生動,還不能貼近他們的心。成功的課堂總是趣味課堂。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引起學生學習的最直接動力既非遠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來,而是知識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好奇心。過度誇大前者,很容易導致後者的萎縮和沉淪。這是不是許多孩子怕學、厭學的原因呢? 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把他的小孫女從一家幼兒園轉到另一家幼兒園,原因是公辦幼兒園從來不進行單元測驗,也不考試。我啼笑皆非。我的朋友是一名科級幹部,在本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代表了時下許多人的做法。許多幼兒園為了生存,為了吸引家長的眼球,不得不在所謂的「教學質量」上花功夫,有的甚至還會請外教來任教。公辦幼兒園的發展舉步維艱,為了所謂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也不得不舉起白旗。當幼兒教育也拜倒在分數的石榴裙下,教育還有出路嗎? 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老師說:「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的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年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童年的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