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園長的八大不容易,請對她們多一些理解!

@ 2018-08-18

1

安全問題:管理工作老大「難」

3-6歲幼兒身體各器官和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比較嬌嫩柔弱,抵抗力差,易受損傷,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磕磕碰碰事的發生是正常的。同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明確指出「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

民法通則也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權不因其空間的變遷而轉移,學生在校內發生傷害事故,其責任要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來確定。可是事實上不管責任在誰,只要家長追究責任,特別是一些調解事例中,總因對象是「公」對「私」,「集體」對「個人」,不管怎麼說是在幼兒園出的事,鬧大了對幼兒園聲譽有影響等等,最後由幼兒園出錢「息事」。

長此以往,「安全」、「不出事」成了是園長工作的底線,事故發生後,園長常常是「耐著性子做事」、「夾著尾巴做人」。

2

家長干預:園長左右為「難」

當代的年輕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上並不缺乏,有的甚至能講得頭頭是道,但在對孩子的具體教育上卻明顯底氣不足。於是乎,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幼兒園。

有的說「幼兒園要以開發智力為主體,要多做遊戲,不要做作業」,另一個卻說「只要孩子學得會的,就應該教」;有的說「幼兒園要進行雙語教育」;有的說「應該學拼音」;還有的說「能讓每個孩子都學鋼琴」;更有一位說「珠心算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有好處,不能不學」。就連每周的食譜干預聲也不斷:「小孩子嗎,當然天天要有肉」「吃肉熱量太高了,孩子會發胖,還是多吃魚」「綠豆芽要少吃,孩子嚼不碎」「大白菜不要吃,我孩子不喜歡吃」……

家長個個是「上帝」,「上帝」的話就是「金口玉言」,可這麼多「上帝」,眾口難調,聽誰的呢?園長只是硬著頭皮向前,有時就裹足不前了。

3

性質尷尬:園長舒顏「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法》又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因此,幼兒園成了典型的非義務教育。

政府重視程度大打折扣,一般行政部門無專人分管,政策條文很少有專項下達,只是「參照中小學執行」。諸如:人員性質、編制配備、經費管理、評優晉升等等。幼兒園肩負保育和教育的雙重任務,孩子的吃喝拉撒,事無巨細都要科學規範,可在實際配置時,同樣規模的小學要配正副校長、教導、總務、會計等的幼兒園充其量配2-3個園長。園行政人員職數不足,造成分工不明確,責任不清晰,常是「校長兼校工,上課又打鐘」。

最嚴重的是保育員人數遠遠不夠,造成教師很多精力用在保育事務上,最後是「駝子跌跟頭——兩頭不著實」。

一些與中小學有明顯區別的方面得不到落實,比如,學生在校時間,小學有明文規定「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不得超過六小時」,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卻同時規定「幼兒園在園時間不得少於六小時」,筆者至今沒有看到這樣的文件。

4

多重領導:大事小事都變「難」

《幼兒園管理條例》規定「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原則」。因此,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是主管部門,實際隸屬於各鄉鎮人民政府,直屬鄉鎮教育辦公室,園內的家長學校歸婦聯管,衛生保健屬婦幼保健所或鎮衛生所,具體的還得聽財管所、中心校等等,形成婆婆多,事情無人管,功勞人人搶,常常是有了好事個個到場,有了問題無人問津,有了責任個個推卸。

開展一些活動時,各方面的領導,要求不同,弄得園長們六神無主,暈頭轉向。曾有一幼兒園上級來了兩位領導進行一般性的業務調查,「吃便飯」時,鎮領導、主管、分管、財管、婦聯、中心校等競有16個陪同,光是為了等齊了吃飯就用了一個小時,可想而中平時要決定一些事情,解決一些問題,園長得浪費多少時間,枉走多少路程了。

5

責權分離:放手工作「難」

據了解,除了整體轉讓的幼兒園,只有極少一部分幼兒園的園長是法人代表。因此,園長們都成了上傳下達的中間人,有責無權。有些事「你怎麼不彙報?」有些事「這是幼兒園的事,你是園長,是第一責任人,告訴我幹什麼?」,只有做事的義務,沒有相應的權利。事實上更多的園長沒有決策權、人事權、經濟權,指揮權也危在旦夕。

有一個園長這樣說:「往幼兒園塞人這樣的好事由領導做,園長只能接受,可未位淘汰,決定待崗等當然是園長來干。因此園長們難說話,難工作,難樹威,難做人,就更甭想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和他人的作用了。

6

隊伍複雜:一園多制「難」

綜觀現行幼兒教育中,人數不多,種類不少。有全民全撥款的,有全民性質但差額撥款的;有全民事業單位性質的,有工人性質的;有正式的,有臨時的;臨時中還有長期和短期之分,工資差別也很大,被動地形成「一園多制」。

特別是不少教職工,性質不穩,待遇不高,長工資沒有指望,評職稱沒有資格,整個的沒有積極性,沒有盼頭,有的連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都談不上,憑什麼還願意死心塌地地為園分憂呢?一些鄉鎮中心幼兒園連一個「鐵飯碗」的正規畢業生都沒有,這種經濟基礎很難打造出積極上進,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隊伍。

不少教師流露出:「上公開課怎麼樣?搞教育科研又怎麼樣?能當飯吃?還不是400元。(很多教師還達不到)」也因為工資整體偏低,檔距難拉開,造成干好乾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

7

成本收費:園長進退兩「難」

一方面是各級各類的驗收、考核、評比標準對幼兒園班額數有明文的限制,大多數園長也心知肚明,只有按標準招生編班才能真正做到既面向全體,「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又能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各種經費開支,不得不讓園長考慮多收孩子,減少成本。

一位知名園的園長說:「我們收38個孩子,只要保證不被『一票否決』就成,驗收時班額這一項就不想拿分了」。其他有一些幼兒園就更不用說了,有些地方多達六十幾,甚至七十幾個孩子擠在一個教室里上課,加上教師配備不足,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一些民營幼兒園更是精打細算,真能在豆腐里算出骨頭來,對環境、用品的投資就可想而知了。其實,只要求各級各類幼兒園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作就行了,政府只要監督就行了。

8

各種驗收,為課題犯了「難」

各種驗收標準中都有「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內容,並占有較大的分值比例。而現實中,班子裡沒有專抓科研的「種子」,教師里沒有擅長科研的「苗子」,大多數疲於奔命,正常教學還顧及不周,達不到搞教科研的基本條件。可為了迎接驗收等,園長也只能趕鴨子上架,申報課題一哄而上,過程流於形式,結果毫無意義。

綜上所述,園長們成了「帶著腳鐐的跳舞者」,不少園長愁腸百結,心力憔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