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是從電影中學到關於戰爭的一切。事實上戰爭電影不斷對電影觀眾說謊,真實的戰爭是非常複雜的,但電影為了需要而對主流觀眾簡化這些內容。例如在電影「決戰時刻」,梅爾吉勃遜用美國國旗捅死一個敵人,然後贏得了革命戰爭…。以下我們來揭穿5個因為電影而對戰爭產生的迷思:
No.5 其實坦克是很不可靠的死亡陷阱
從「巴頓將軍」或「怒火特攻隊」這些電影裡,看起來坦克是個很可靠的戰友,厚厚的護甲、能爬過各種不平坦的地面、還有威猛的大砲…。
這些可能是真的,前提是在其他一切都順利的情況下。
卡在泥巴裡的坦克就沒救了
雖然坦克被描繪為現代騎兵,但你絕對不會想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裝甲兵的一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坦克,也就是坦克第一次在戰爭中登場時,它們完全是一個噩夢。它們很快就故障了,就算它們能夠運作,適應地形的能力也相當差,它們會卡在原地,動彈不得。當第一臺坦克抵達歐洲時,一名坦克指揮官寫道:
「在我們在到達的第一天事情就開始出錯了 我們沒有偵察或地圖、沒有指南針、沒有信號、沒有計畫,我們不知道當一名戰車指揮官要幹嘛,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應該要獲得哪些訊息。」
運往目的地的50臺坦克,只有36臺抵達,其他的坦克都爆了,卡在泥巴地裡等等的。當時有一臺坦克卡在泥巴地裡,一支機槍瞄準著天空,其他的瞄準著地面。此時,德軍發現了他們的行蹤,將他們包圍。他們困在坦克內,過了他們有史以來最賽的三天。坦克的門被一具友軍的屍體擋住而打不開,還有人在坦克內被機槍壓斷肋骨慢慢死去,德軍不斷用手榴彈攻擊,坦克內的溫度越來越高。到了第三天,水和糧食都用盡,彈藥也剩最後一些時,坦克裡僅存的人決定冒著必死決心殺出去。結果他們成功逃出了,因為德軍只是想得到坦克,根本不管那些人的死活。一次大戰的坦克就是這麼賽,即便你的敵人沒想要殺你,你也想要逃離這臺天殺的坦克。
二次大戰的坦克已經有所改良,但不是很多。在坦克裡作戰仍然相當的悲慘、危險、而且易燃。另外泥巴地也仍然是個問題。
他X的坦克到底是來幫我們還是來害我們的!
最常見的盟軍坦克—雪曼坦克,常在電玩遊戲裡作為小boss出現,其實帶有很多弱點。如果它的底部受到攻擊,它有可能會變成一團火球,然後把坦克裡的所有人都烤死。二次大戰期間,雪曼坦克達到了足以讓人爆血管的損壞率—580%(被擊倒後修復再上場)。它們發生故障,一直起火,對於坦克內部人員來說根本是可怕的死亡陷阱。事實上,盟軍對德軍後來佔有裝甲兵優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雪曼坦克太爛了,導致他們被迫不斷改良坦克。
所以別被電影誤導了,在戰爭中死在坦克裡面跟被坦克射死的機率,是差不多的。
No.4 根本就沒有「計算自己殺多少人」這回事
當電影想讓觀眾知道戰爭中的英雄男主角有多強的時候,他們不會去拍疤痕或讓觀眾知道他打仗打了多久,而是告訴觀眾他們為自己的國家殺了多少敵人,就好像一個計分表一樣。大多數人產生這種印象是因為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這部電影,我們都知道海軍海豹狙擊手克里斯.凱爾有多強,因為他幹掉超過150個敵人。然而事實上,根本沒人會在戰爭中去算這個數字。
這件事比螢幕裡的那個baby還要假
雖然軍方會記錄現場發生的情況,但根本不會去算每個士兵殺了多少人。根據美國陸軍發言人,並沒有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個人殺戮紀錄。事實上,軍方高層根本不想去談「誰殺得比較多」這件事,美國司令部將所有這些數字視為非正式的,並且盡量不要報告,因為一方面這難以證明,二方面這又代表了甚麼?(殺很多人好棒棒?)
只有像狙擊手這樣的專業,才可能在報告中提供這種殺人數字,不過這是因為他們的報告除了這之外沒甚麼其他好寫的。像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這種狙擊手會在報告中寫下:時間、地點,使用的口徑、目標的距離、目標在做什麼、目標站在哪裡、目標穿什麼。所以基本上,「擊殺數字」只不過是狙擊手用來幫報告充版面用的,尤其當他們除了在報告中寫一堆關於目標穿甚麼等一堆狗屁後,已經不知道寫甚麼了。
No.3 軍事行動中的規則比想像的複雜得多
軍事行動在電影裡被簡化得相當多。在電影裡,你可以對一個看起來像敵人的人開槍射擊,事後再去檢查他的證件。但是在現實中,士兵就像一名法律學者一樣,必須按照一系列的「行動準則」來行動,這一系列行動準則甚至規定了在甚麼條件下,你才能「看著別人」。
現代美軍的「行動準則」在過去的幾場戰爭中已經發生了變化。 現在,完整的「行動準則」非常複雜,大約有二十頁。對於大多數編劇來說,這顯然有點多。所以他們還是比較喜歡停留在二次大戰「行動準則」的想法—只要對方穿著納粹制服,並且還沒投降,那麼你想幹嘛都行。用槍射他們、用車砸他們,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唯一限制你的是你手邊的工具和你的想像力。
然而現在,這些規則與大多數電影院所期望的規則差異很大。例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美軍部隊,他們的「行動準則」是,士兵只能使用適當比例的武力對抗積極敵對或表現出敵意的人。你不能像在Call Of Duty裡一樣在每條巴格達街道上都大殺特殺,今天的士兵甚至必須要有一個心理學碩士學位,他必須要判斷對面一個拿著AK-47的憤怒男子,是準備向我方開火,還是只是因為在跟他老爸生悶氣。
就算穿這樣也不代表他們就是敵人
事實上,美軍士兵的「行動準則」會應環境而不斷變化,這有時也是讓他們苦惱的原因之一。在軍事活動中,部隊領導人打電話給律師,確認我方可不可以反擊,這樣的場景並不罕見。但是這樣的事件拍在電影裡肯定不好看,你不會希望在一部戰爭片裡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看部隊領導人打電話問律師到底可不可以反擊吧。
No.2 二次大戰中的壕溝可說是一個小型城市
在所有的大戰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最沒有戲劇性的。這就是為什麼電影製作者傾向於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呈現關於戰爭中最狗屎的部分:死亡、鐵絲網、泥漿、機關槍、以及軍事指揮高層對於下屬部隊的漠不關心。沒有什麼比像這樣的壕溝更能象徵著令人沮喪的失敗。
不過事實上並非如此。雖然我們可能認為這些壕溝就是充滿著泥土和絕望(以及大便)的細長洞穴,但這只是它們的一部分。整個壕溝系統其實被設計成一個巨大的軍事功能的蟻窩,以用來擊退敵方的攻擊,它裡面包含了大型的供應鏈,將設備和人員擺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戰壕的複雜性也與我們對第一次大戰的另一個刻板印象相違背—士兵就是命不值錢的機關槍砲灰。第一次大戰的壕溝被切割成鋸齒形,所以如果敵方試圖突破一個點,他們將會暴露在整個部隊的射擊範圍內。戰壕也遠比你想像的複雜,它建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及醫療站,還有宿舍、避難所、麵包店、肉販,機器店、教堂,還能安裝電燈和電話,它甚至需要建一些路標,以防有人在裡面迷路,你絕對不會想走錯路然後與你的「德國鄰居」相遇。
No.1 不是所有士兵都發展出堅不可摧的友情(有時他們甚至會殺了對方)
在電影的世界中,戰爭中的士兵常常建立起堅不可摧的友情,那些一起經歷戰爭的人將成為一群兄弟。如同「搶救雷恩大兵」或任何其他戰爭電影那樣,基本上是一個充滿友情的喜劇,除了死很多人以外。但事實是,一群隨機所組成的團隊,並不能使他們成為彼此相互信任的好朋友。
阿甘正傳中一段很"蝦"的友情
士兵們同樣會有大量的爭吵、不信任、互相競爭力的問題。與電影中美麗的友情不同,在實際的戰爭中,盟軍部隊也是充滿著敵意和爭執,如果有攝影機拍下他們實際的狀況,那絕對會是一場精采的實境秀。
在其中一場戰役期間,有許多部隊認為,有德國士兵偽裝成為美軍,以便在前線製造混亂(順便提一下,真的有這件事,不過這不是重點)。謠言開始散布後,盟軍部隊產生了許多偏執狂。為了剷除可能的間諜,哨兵開始質問回到部隊的士兵一些問題,一些只有「真正的美國人」會知道答案的問題。
有些可憐的士兵因為問題答錯而被關了,也有的被關是因為,質問的哨兵自己就把正確的答案搞錯了,有的人還被當場爆頭。有不少人被誤關,有人是因名字像德國人,有人是因為喜歡蒐集歐洲獎盃,甚至有一名將軍被誤關,原因出在他平常不看棒球,結果答不出哨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