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犯了這 4 個錯誤,難怪血脂升高、越來越胖

@ 2018-07-10

作為資深「吃貨」,我們天天都在吃吃吃,可究竟吃對了嗎?所謂「病從口入」,現在的很多疾病可都是「吃」出來的。愛吃是好事,但吃得不對,身體可要遭罪,快對照下面最常見的飲食誤區,千萬別做「營養盲」,養出一身病。

誤區之 做菜不放油

既然血太油太稠,那我做菜不倒油就好了?

不夠,還要多注意食物本身的油。

炒菜的烹調油是油,而食物裡面含的油也是油。烹調油的油,明晃晃可見,而食物里的油藏得深。

比如豬五花肉、排骨、肥牛、肥羊等,脂肪含量都在食物總量的 50%~60%。

多數堅果類食物,比如核桃、瓜子、腰果、夏威夷香果、香榧等,含油也不少。這也是為什麼健康頭條總說要「適量」「每天一小把就夠」的原因,

如果我們只控制烹調用油,不關注食物自身的脂肪,那就難以很好地降血脂了。

誤區之 儘量削減碳水化合物

很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包括肥胖、糖尿病在內的許多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因而近年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越來越受歡迎。

事實上,碳水化合物是人類的「清潔能源」,它們在體內會被徹底氧化,終產物是對身體無害並易於排泄的二氧化碳和水。人體每天必須保持適當比例(不低於總熱量供應三分之一)的碳水化合物供給。

飲食中需要削減的不是碳水化合物總量,而是應該儘量削減添加糖和精製穀物,比如精米白面;並代之以全穀物食物。

誤區之 儘量保持低脂飲食

現在許多人認為高脂飲食是心臟病的危險因素,限制脂肪消耗有益於保持心臟健康。

事實上,雖然飲食中脂肪含量有很大提高,但是總體上比例並沒有超過總能量需求30%地適當水準。

正確的做法並非削減總脂肪量,而是應該削減飽和脂肪的占比,遠離反式脂肪,並代之以不飽和脂肪、比如堅果、種子、牛油果和植物來源油脂中的脂肪替代動物脂肪和椰子油、棕櫚油等不健康油脂。

研究已知,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血液「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心臟病風險。而不飽和脂肪升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利於心臟健康。

日前,美國心臟學會專門發布報告,提示人們削減試音中飽和脂肪代之以不飽和脂肪,可以顯著降低心臟病和死亡率風險。

誤區之 蔬菜水果可相互替代

很多年輕人不愛吃蔬菜,但愛吃水果,認為吃不吃蔬菜不重要,水果可以替代蔬菜。真的的可以替代?水果和蔬菜的營養價值各有特點,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水果和蔬菜雖然都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在含量上是有差別的。水果的營養價值在於不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水果中還富含較多的有機酸、芳香類物質及多種植物化學成分。鮮棗、山楂、柑橘、獼猴桃等水果含維生素C特別高。

水果和蔬菜雖然一樣能量相對較低,但有一些水果含有糖類,主要是單糖和雙糖。如果攝入單糖和雙糖過多,容易在體內轉變成脂肪。

合理飲食的四大原則

到底怎麼樣才算合理?怎麼樣才能不吃進那麼多油?

一高五低、高鉀低鈉、遠三白近三黑、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1. 一高五低

意思是高膳食纖維,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低糖、低鹽。

膽固醇高的動物腦、內臟、蛋黃、水產品的籽等,不用嚴格忌口。因為吃膽固醇不會升高血膽固醇。

但總熱量、總脂肪的量,也控制。

2. 高鉀低鈉

同時還患需要控制血壓的,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少吃鹽,多吃鮮豆類、菌藻類、瓜類蔬菜。

3. 遠三白近三黑

遠離白鹽、白糖(指各種精製糖)、白色大肥肉(魚頭、五花肉的間隙也是)。

多吃黑木耳(指菌藻類)、黑米(指雜糧)、黑豆(指雜豆)。

4. 一斤蔬菜,半斤到八兩水果

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C、維生素 E、可溶性膳食纖維。

例如洋蔥、木耳、銀耳、芹菜、胡蘿蔔等絕大多數蔬菜,蘋果、草莓、藍莓、山楂、橘子等水果。

吃飯怎麼吃才算是最好的姿態呢?

​1、吃飯時挺直腰背

人們吃飯時身體處於放鬆狀態,很容易含胸駝背。殊不知,這會使食道和胃部受壓,影響消化。

此外,在矮桌前吃飯、坐在沙發上以及蹲著吃飯,都會造成腹部受壓,影響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久而久之可引發胃病、影響心肺功能。正確的進餐姿勢是:挺直腰背,讓胃部不受任何壓迫。

2、吃飯時不談掃興的事

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說話會使咀嚼食物的次數減少、唾液分泌減少,從而影響消化功能。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則指出,就餐時談討論複雜或令人掃興的問題,會影響人的食慾和消化,可以談論一些簡單愉快的話題。

3、飯後半小時再喝茶

飯後不宜立即飲茶,否則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消化。同時,茶中的單寧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質混合後會產生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給胃增加負擔。飯後半小時再喝茶,能起到促進消化吸收,起到殺菌消毒和護齒的作用。

4、飯後別馬上用腦

飯後,體內的血液會集中流向消化器官,大腦相對缺血。此時用腦會引起精神緊張、記憶力下降等問題,還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因此,一定要在飯後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入工作狀態。聽聽音樂、散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5、多嚼硬的食物

根據年齡不同,可適當補充一些硬的食物,如甘蔗、生黃瓜等。這是因為較硬的食物要費勁去嚼,當咀嚼的次數增多或頻率加快時,大腦的血流量明顯增多,活化了大腦皮層,起到防止大腦老化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6、選擇愉快的就餐環境

現代研究認為,不良的情緒變化是癌症的「活化劑」。如果在不愉快的環境中就餐,必然會直接影響脾胃功能。因此要想獲得健康,最好選擇一個安靜愉快的就餐環境。

7、不要在餐間多吃零食

一日三餐是我們攝入營養的主渠道,這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生理特點。若餐間多吃零食就會影響正餐時攝入食物的數量。有些學生經常在下午放學後購買路邊攤販食物,這些食品不僅營養成分單純,且大多存在食物衛生問題。

8、細嚼慢咽

細嚼慢咽有助於消化,專家建議,每吃一口飯就放下筷子,集中注意力在嘴巴的咀嚼上,每一口都要細細地咀嚼30次以上。

9、特別餓時喝點粥

人在極度飢餓時食慾特彆強,看到什麼都想吃。其實,此刻胃腸消化功能已經受損,如果大吃大喝很容易造成食滯。特別餓時,應少量進一些半流食,如粥、面或米線,然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飲食。尤其注意,特別餓時別進食牛奶、豆漿、酸奶和白薯,否則可能引起消化問題。

10、調味品別濫用

桂皮、小茴香等天然調味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黃樟素,它可引起肝癌。多吃不僅會口乾、咽喉痛、精神不振,還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和胃脹氣。因此,在烹制食物時不要過度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