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樹鳳梨的歷史文獻與未來展望

@ 2018-06-08

高雄大樹鳳梨的歷史文獻與未來展望

投名狀中有句名言 搶錢,搶糧,搶娘們!

日據時代當地可說是 出人 出錢 出鳳梨

出 人

日本投降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多人,而被徵為軍屬(含軍伕)的,更多達126,700多人,共20多萬人.

此外,還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

整體而言,台灣人為了日本打所謂的「大東亞聖戰」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李筱峰1997)。

出 錢

什麼是舊馬克債券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拿出2200兆舊馬克債券賠償日本。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經濟體系瀕臨崩潰邊緣。

為了籌款賑災,日本政府將從德國手中拿來的舊馬克債券強迫賣給台灣人民,並保證50年後兌付本息。

出 鳳 梨

從清代到日治時代-王萊山的歷史自清代以來,大樹的居民們就在坡地種植鳳梨,也因此

大樹丘陵的南部出現了「王萊山」、「王萊園」等地名,大樹鄉一開始的原生種鳳梨果實小

、纖維粗、但是香氣特濃。因此到了日治時期,日人看準了製成鳳梨罐頭外銷的商機,在小坪

頂設立了「種苗養成所」,直至今日臺灣許多地區的鳳梨原種都是從大樹送出的。

鑽石級的美味《大樹鳳梨》

大樹鄉是國內鳳梨的主要產地之一,且大樹鳳梨種植可追溯到清代,在全台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鳳梨屬於熱帶植物,須在日照充足、溫度高、且排水良好的坡地栽種最適合,

而大樹鄉正好具備這樣的良好條件,因此自清代以來就開始在坡地種植許多鳳梨,

說起大樹的鳳梨歷史,可是其他地區望塵莫及的。日據時代的鳳梨苗圃,遠方的木屋為當時的事務所。

過去七家鳳梨加工廠的榮景已不在,但是九曲堂火車站前目前仍留有泰芳鳳梨會社的遺址

日治時代-從鮮食鳳梨到鳳梨罐頭

日本總督府除了設立種苗養成所外,更鼓勵資本家設立「鳳梨罐

頭工廠」,與農民簽訂條約,形成一條完整的罐頭生產線,牛車不分白

天晚上忙碌著運送鳳梨到工廠加工,極盛時期曾達到12座鳳梨工廠,

而九曲堂村莊因交通便利,當時有7家王萊工廠就設在這小小村莊中,

至今全台還無處可破其紀錄,目前在九曲堂火車站附近還保有其中一

座日治時代所留下的泰芳鳳梨會社。

希 特 勒 指 定 的 美 味 鳳 梨

七十幾歲的老人家談起鳳梨加工廠,經常提起中學時代的回憶,

約在七、八月的時節,正逢學校放暑假,加工廠就提供了許多工作機

會,如將空罐搬動到裝罐處的「捧罐仔」的跑腿工作,一天大約可賺取

1角2分的工資(當時一碗麵約只要3分),有些婦女也能到鳳梨加工廠做

削鳳梨皮的工作,農民的生活富足。而外銷的罐頭更在機緣下讓德國

總理希特勒一吃驚豔,指定以後都要吃大樹生產的鳳梨罐頭,因此大樹鳳梨的世界響亮可不是浪得虛名。

紅點標示處為鳳梨種苗養成所,由北至南為小坪頂、六塊厝分所及萬丹分所

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發行的「鳳梨種苗養成所事業報告」,記錄下當時鳳梨的產季、產量、品種以及種植方式等。

昭和初年大樹莊小坪頂鳳梨的收穫情形,園中有輕便車運送,經過剪尾、裝箱之後送到工廠製成罐頭。

鳳 梨 版 圖 的 拓 展

約於昭和年間,日本人渡邊與大樹鄉陳文忠先生親自赴海外引進新品種「開英種」鳳梨(俗稱3號鳳梨),在

來土種才被慢慢淘汰,至昭和12年(1937)為止,大樹的鳳梨種植面積已佔總耕地面積將近一半。

依據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農情報告資訊,自87年農情調查資料建檔後,大樹的鳳梨耕地規模及面積,直

至民國97年都穩居冠軍寶座,97年之耕地面積約為819公頃,產量為43,615,488公斤,是全國之冠。但近年來因土

地開發早、空間有限,部分農民會往外縣市尋找更大的耕地,如廣大的屏東平原因地利之便,許多鳳梨田都是

大樹鄉民的耕地呢!

九曲堂火車站前的石雕,農民用收穫時開心的心情,迎接每位到訪的旅客,也訴說著大樹鄉「鳳梨王國」的美麗故事。

童年的記憶 糖漬鳳梨心

就如同我們現在所看到鳳梨罐頭,後期鳳梨加工廠是用模具,一次將鳳梨的外皮及鳳梨心去除,只留下

較香甜的鳳梨肉製成鳳梨罐頭,因此去除的鳳梨心,大多會被零售小販收購,加入糖水中細火慢熬後,成為孩

童的零嘴,一支當時只要2角,甜滋滋的鳳梨心,陪伴著大樹鄉每個小樹苗的童年,孰不知那已是風靡世界的美

味。

第二樂章-農業經濟篇

母株之下長出了子株(鳳梨根部右側的分支),就是下一次植栽的來源

鳳梨是大樹鄉最珍貴的美景,幾乎各個村落都能找到鳳梨田的蹤跡

將鳳梨株倒置不接觸土壤,防止株栽抓地深根

鳳梨的種植過程

鳳梨從栽種到收成,大約歷時一年半,正常來說一株鳳梨叢可收到兩

次,不過因第二次生的果實通常較小,賣相不如第一收來的好,所以許多農

民只收一次,就重新翻田植栽,以下就鳳梨一次收成的過程進行簡單說明:

第1-10個月- 植栽期及發育期

鳳梨植栽種苗來自於上一期鳳梨「母株」所生出的「子株」,為了怕子株

碰到土壤提前生長出來,大多會將其倒放,整齊的排列在田邊,等到植栽季

節到了,再一次種下,確保鳳梨株同時,植栽時期農民們會用PE塑膠布將土壤

覆蓋,每株約距離30-40公分左右,每行的行距約是50公分,此階段主要是加

強種苗的處理和消毒,大約持續一個月。而第2-10個月則是植株的發育期,主

要是進行移除病株及補株,讓鳳梨苗健康的長大。

第11-14個月-「磅」鳳梨催花 產期調節技術

大樹鳳梨的酸甜滋味令人回味,但是等待鳳梨株長果實可是非常費時的,因此為了催生鳳梨,以前

農民會把母株推倒,再用土把梗覆蓋住,運用危急時植物繁衍後代的特性,催花結果。而後期大樹人

懂得用「磅鳳梨」技術,也就是用電土(碳化鈣)倒入鳳梨心中,刺激母株長出果實。其由來之一是為

了驅趕偷吃鳳梨心的山豬,意外將電土丟到鳳梨叢中而發現的。此技術就沿用至今,用來做鳳梨的

產期調節,如此一來全年都可以有鳳梨收成。

第15-17個月- 果實發育期 防曬工作要做好在果實發育期間,除了控制植株的營養和預

防蟲害外,還有一項非常特別的工作,也就是幫鳳梨「戴帽子」,人要防曬,鳳梨也要防曬,若被曬傷

可能會發生下列兩種狀況:第一種是水分流失,果肉變得乾癟;第二種則是因為溫度過熱,使得

鳳梨中的水分加熱容易影響品質之外,賣相也不好,因此農民早期以竹片將鳳梨葉集中向上綁起

鳳梨做帽子遮陽,由於作業繁雜,後期也開始出現簡單、又可重複使用的塑膠材質的遮帽。在這個

時節,看見滿園鳳梨戴帽的景象,煞是可愛。

第18個月- 收成時的彈指神功 聽聲辨鳳梨每到收成季節,許多人會回憶起鳳梨田裡豐

收的情景,堆成像小山的鳳梨,農民將鳳梨一個個拿起,運用「彈指神功」聽聲音將鳳梨分級,大

致上粗分為「肉聲」、「柱仔聲」和「冇」(讀音:ㄆㄚˇ鼻音)。肉聲指的是像用指頭彈肉的聲音,吃

來較多汁香甜,通常被認為是較優質的鳳梨;而「柱仔聲」是描述較硬、水分中等的等級;「冇」聲

則是水分少、酸性高的鳳梨,生吃較澀。不過也因品種的不同分級有所差異。

大樹人的發明

在產季過後,若有剩下的鳳梨或「冇」的鳳梨,會被製成大樹人非常自豪的「旺來仔」,也就是現在所稱

的「鳳梨豆醬」,這可是大樹家家戶戶都會醃漬的美味,將鳳梨切片後加入豆豉和些許鹽、糖醃漬,用來沾粿

仔條和炒青菜都能提味,近年來更被用來燉煮鳳梨苦瓜雞,廣受大家喜愛,即使到今日在大樹的街上都還能

看見,大家不只是讚賞其美味,更是讚賞其「刻苦耐勞」的精神。

多元品種的誕生

過去日治時代鳳梨罐頭加工至今榮景已不再,而近代臺灣仍以鮮食鳳梨的栽培為主,除了3號開英種

外,現在也培育出了許多市場價值高的新品種,如釋迦鳳梨、蘋果鳳梨、香水鳳梨、牛奶鳳梨、金鑽鳳梨、甜

蜜蜜等,各種品種滋味各異,但都非常美味,都歸功於大樹的好山好水及栽種技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