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方興未艾,尤其網路科技崛起與行動通訊普及,推動電子商務的低成本與高效率化逐漸吸引消費者的偏愛與零售業者的投資興趣,電商已大幅取代傳統零售銷售模式。2017年全球電商銷售額超過2兆美元,預估2021年將倍數翻轉,達到4.5兆美元,在這樣的浪潮下,台灣電子商務市場也連年成長。資策會最新資料指出,2017年台灣電子商務規模粗估1.25兆新台幣,已成為新興兆元產業。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台灣,跨境電商平台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高速成長的關鍵角色,其背後倚靠的就是網路無國界的特性。某種層面上,這也意味著不同於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正悄悄來臨。
傳統的全球化依賴的是商品與勞務的貿易往來,以及產業價值鏈的互通有無,帶動各國的經濟發展。現今及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更加倚重網路平台的作用,就如同馬雲提出的電子全球貿易平台概念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可能產生巨大的質變。
商店街下櫃雖然背後主因是來自蝦皮的強烈競爭,但本質上還是商店街的使用介面、服務與客戶體驗無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自然就被全球化的潮流給淘汰。特別是在網路科技愈來愈發達之際,透過網路或新興科技帶動的創新模式,將讓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時更加激烈。商店街案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出現。
但我們可以把全球化視為洪水猛獸嗎?還是應該借力使力、當作企業轉型升級的養分?答案顯然是後者,畢竟全球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另一方面,競爭與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創新動力來源。有競爭,才有危機意識,才能刺激企業創新轉型,也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合作則是獲取資源與技術的重要管道,更是創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迎向全球化,正可加速企業競爭與合作的進行。
這些年來,自太陽花學運以降,台灣社會反中、拒中、抗中的情緒四處瀰漫,揮之不去。反全球化、反服貿、否認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未來的重要,已成為政治正確,讓企業對拓展大陸商機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加上其他政治經濟因素,近年台灣企業新投資金額銳減。最近經濟反中範圍擴大,只要具有陸資成分的企業或資金,基本上就不歡迎來台投資或參與併購,這讓台灣企業少掉很多競合機會,也造成台灣經濟向前行動力的削減,這對台灣經濟長期發展而言絕非好事。
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台灣無法自絕於世界洪流,在新興全球化浪潮中,主導力量已非如過去,悉數掌握在歐美先進國家手裡。由中國大陸帶頭的新興市場力量正在快速崛起,遊戲規則也在重新改寫。不管是由大陸政府發起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政策,或由民間如馬雲提出的eWTP概念,都在在昭示未來全球化的樣貌可能會有一番大幅的轉變。面對如此趨勢,台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開啟談判與合作的空間,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台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民進黨政府顯然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或者是刻意地忽略與逃避,但不論何者,都只會讓台灣未來處境更加艱困。台灣曾經緊緊抓住過全球化機會,透過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創造名留青史的「台灣經濟奇蹟」。未來,全球化仍是台灣經濟再次起飛的不可或缺要件。只是,隨著全球經濟板塊的挪移與重組,全球化的齒輪不再只由歐美先進國家驅動,大陸的角色會更加吃重,甚至成為主要驅動者。如果主政者無法看清這點,針對既有政策做出因應,那麼,對於台灣的經濟前景其實也不需太過期待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