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可以這樣子釣啊?!
海蚯蚓(海腸)是釣魚時的最佳誘餌。但這種動物非常警惕敏銳,並不容易捕捉。最近一名網友找到了捕捉海蚯蚓的簡單方法,那就是使用蝦和鉗子。只要將這兩樣物品帶到淺海海灘上,海蚯蚓就會乖乖上鉤,再也無法逃脫。
準備好煮熟的蝦和鉗子。
用蝦當作誘餌,吸引多在沙地中的海蚯蚓,然後趁機用鉗子夾住。
很快就能有豐富的收穫。
海蚯蚓是引誘其他魚兒上鉤的好誘餌,而蝦卻能夠將它們吸引出來,這樣的循環真的很有趣。看來貪吃果然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如果這些海蚯蚓能夠管住自己的嘴巴,就不會這麼容易被抓住了。動動手指分享一下,讓喜歡釣魚的朋友們都學會吧。
海蚯蚓:體圓柱形,壁薄柔軟,前端粗,後端細,形似蚯蚓,體長150-250mm,全體暗綠色,具棕褐色橫紋。頭部退化,口前葉為一錐狀突起,不甚顯著。口在前端,口內有肉質狀的吻,能伸縮或翻出,吻短,基部有一環鉤吻前端光滑;有一圈觸手,伸長時呈星狀,收縮時形成皺褶,口位於其中。自第5節開始,共有17個剛毛節,剛毛金黃色,其中自第7節到第17節均有鮮紅色的羽狀鰓絲。自第3剛毛節開始,每節均有5個環輪,約5節以後的剛毛節,環輪數目依次減少。體後端鈍,肛門成一橫裂,位於接近體前1/16的背面;肛門腹面前方兩側各有一腎孔。消化道細長,約為體長的2倍,扭曲成螺旋形。疣足退化,可分兩個肢,背肢為圓錐狀突起,有一束細長刺狀剛毛;腹肢退化呈橫枕狀突起,有一行精而短的鉤剛毛。無背須和腹須。身體後段甚小,環輪不易看清,疣足剛毛均不顯著。
在潮間帶極為習見,亦見於深海,在岩岸石塊下、石縫中、海藻叢間,以及珊瑚礁或軟底質中均為占優勢的無脊椎動物。主要食其他蠕蟲及海產小動物。有的有性節出現於體中後部,使蟲體呈現兩個不同的體區;有的如大眼沙蠶、中沙沙蠶等有性節僅發生在體中部,使蟲體呈現前部無性節、中部有性節、後部無性節三個明顯的體區。異沙蠶體的主要變化是:口前葉觸手和觸角縮短,眼變大並具晶體,疣足在無性節僅背、腹須膨大,而在有性節除背、腹須基部膨大外,並出現附加的葉片狀突起,剛毛葉變為寬扁葉片狀或扇形,剛毛亦逐步為游泳槳狀剛毛所替代。雄性的背須具齒狀乳突、肛節長出特化的感覺乳突。內部變化包括肌肉的分解和重組、消化道的自融、體腔充滿生殖產物,結果使蟲體變化(雄性乳白色、雌性藍綠色),這都有利於沙蠶由底棲轉入生殖浮游。由於環境(溫度、月光等)的影響,性成熟的雌、雄沙蠶個體先後離開棲息地,起浮於海面排精放卵。多個雄性個體圍繞雌性個體旋轉運動,這種生殖現象稱為婚舞。婚舞后,雌雄個體大多下沉于海底死去。
喜歡釣魚的人都知道,海釣最好的餌料莫過於管食了。管食是沙蠶的一種,被稱為海釣的萬能餌料。
休息的時候買了一把小鍬,等落潮後去體驗一下親自挖海蚯蚓的感覺。按照釣友傳授的妙法去尋找並挖掘,找到管食用貝殼類做的窩,不由分說就開挖。但是,一鍬下去卻得到的是空管,辛苦了半天收效甚微,到漲潮的時候才有所斬獲。
釣海魚經驗就是釣漲潮,平潮和落潮效果一般(不同的魚有不同的潮水。——編者注)。當潮水剛淹沒了海岸線的時候,我用5.4米的手竿釣效果奇佳,只要你拋鉤于海中就會有魚上鉤。晚上,將挖管食整個過程進行了分析,並得出結論:挖管食要「輕靠近、快下手,趕漲潮前的時間段,縱深挖掘可得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