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

@ 2018-05-05

【原名】附子

 

【別名】附片;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烏附子; 烏附塊;黑附子;明附片; 熟附片; 白附片;熟附子

【藥性】熱性

【藥味】辛;甘

【歸經】歸心、腎、脾經。

【毒性】有毒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

【主治】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炮製品),回陽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切成薄片蓋在患處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內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禁忌】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反川貝母、浙貝母、全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半夏、白芨、白蘞;畏犀角。

【現代藥理研究】

1.附子有明顯的強心和升高血壓作用。

2.附子可擴張外周血管,對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

3.附子有抗炎作用。

【古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征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步行。

《名醫別錄》:味甘,大熱,有大毒。主治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

《藥性賦》:味辛,性熱,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補三陽之厥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