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從何而來?中醫認為與兩個方面有關!附調理方法!

@ 2018-05-02

痰,是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會產生的物質,一般情況下,對我們身體健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痰過多,中醫稱之為「痰飲」,以至於過一會就需要去吐一口,這就是病態的表現了,需要進行調理治療。

中醫將痰和飲歸於一類,中醫論痰飲,起於《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將其分為四類:痰飲、懸飲、支飲、溢飲。有在腸胃,有在脅下,有在四肢,有在心,有在肺,有在脾、肝、腎。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只有從喉嚨里吐出來的才叫痰。

就像張景岳所說,「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所化」,身體氣血充足,津液運化正常,就不會生痰飲,氣血不足,氣化功能失常,血氣就會產生痰涎。就好像年輕人和老年人相比,年輕人痰肯定會少,就是因為壯年血氣足的原因。由此看來「痰飲」皆是虛症,但痰飲雖是虛症,也分實痰和虛痰,治療時也有攻下和補益兩種方法。

身體強壯,平時飲食過於豐富,體內濕熱之氣旺盛,痰飲過多,脈象滑實有力,舌苔黃膩,像這種情況可以用攻法治療;反之年老體衰,氣血不足,或勞倦過多、酒色過度,脈象微細,一派虛像的,就應該使用補益的方法。

痰從何而來?

中醫認為,五臟功能出現問題都會產生痰,但究其根源,就在於脾和腎兩個臟腑。因為脾主運化,主濕,脾虛就會造成運化功能失常,濕氣泛濫而生痰;腎主水,腎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水泛為痰。所以只要是痰飲病,都會與這兩個臟腑有關。

脾所生痰,有虛實之分。如果濕氣太重,所生之痰就是實痰,如果脾虛,無法克制水氣,所生之痰就是虛痰。而腎功能失調造成的痰飲,都屬於虛。具體分來,有脾胃之痰、腎所生痰、風寒之痰、中風之痰等。

治痰方法

1、脾胃之痰

飲食過度,脾濕生痰:二陳湯、橘皮半夏湯、滾痰丸、平胃散等方劑可以治療。

胃寒:如果有脹滿的情況,和胃二陳煎治療;如果有嘔吐胃痛的情況,神香散治療。加減用藥:山楂、枳實、麥芽等。

脾氣虛,飲食減少,精神睏倦,胃部不適:六君子湯治療。

脾氣虛,胃寒嚴重者:理中湯加減治療。

脾腎兩傷:八味地黃丸加健脾胃藥即可。

2、腎虛之痰

根據症狀,酌情選用六味地黃丸、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等加減治療。

3、風寒之痰(肺)

風寒襲肺:六安煎、小青龍湯治療,如體內兼有火邪,可加黃芩;氣血虛者,用金水六君煎,如發熱吐痰,可加柴胡。

4、如果痰在胸隔之上,或在經絡之中,必須用吐法才能解決問題。可選用瓜蒂散、獨聖散等催吐。張景岳的父親深得此法之妙。據他所說,吐法不僅能治痰,還能治療很多疑難雜症,他還練就了一身不用服藥就能吐的絕技,用以養生去病,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