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7
五塊錢的故事是一個女孩子講的:
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媽媽通常每周給2元零花錢,那個星期她想要5塊,媽媽不給。她就表示不去上學。媽媽說:「愛上不上,不上現在回家。」
後來,她一直纏著要,媽媽很不高興地掏出5塊錢,扔在桌子上,一副嫌棄的樣子。而那五塊錢彈落到地上。
這個小女孩顫顫顛顛地撿起了錢。
事情好像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她說,這件事對她影響很大,一直覺得自己很卑微,同時,在心裡埋藏下對錢的渴望。
五毛錢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講的:
初二那年暑假,班上兩個女同學到他家串門。他們坐在一起聊天,這是他平生第一次與同齡女孩交往。
後來,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轉。他身無分文,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
媽媽不肯給。他一再懇求,哀求。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拿去!」
他彎下腰,撿起那五毛錢,和女同學上街了,請她們一人喝了碗大碗茶,就各自散去。
當年的男孩子現在30多歲了,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也早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但他一直不肯結婚。
他不結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這樣過,不結婚,不回家。他說,這一切都源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之後我們平台就有了大的討論:
@陽陽媽媽說: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定期給一定量的錢數,但提前給孩子約定好:給你的零花錢你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不花可以自己存起來,將來你需要買個什麼貴重東西如果爸媽不同意時,你就用這筆錢去買,但是錢不是白給的,你必須在家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全家人的襪子你洗了,或者掃地什麼的)
@露露媽媽說:不給小孩子多餘的錢,讓孩子也不能亂花;最好能讓孩子勤工儉學,知道錢來的不容易。
@鵬鵬媽媽說:在孩子哭鬧、耍小脾氣的要挾下,我沒有辦法滿足他。
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家庭都不會像故事中的父母那樣冷酷無情。我看不出這個兩個家庭經濟的真實狀態,但是我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種「貧困」。這種貧困不是說家庭的經濟,而是一種精神上所表現的貧困。
當孩子合理請求一些金錢要求的時候,父母上述的反應,就好像在說,我沒有一點錢,你怎麼還找我要錢。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我們都知道有了錢就可以有許多東西,就能建立一個在物質上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過較為舒適的物質生活。首先父母的認知也要到位,不能以為孩子小,什麼要花錢的地方都沒有。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圈子,就有了需要花錢的地方。
1.讓孩子越早認識金錢越好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開始教他們分辨不同的硬幣價值,然後可以給孩子準備存錢罐,教他們如何將平時收集到的硬幣放到存錢罐里。有個實質的存錢罐,可以讓孩子清楚感覺到金錢存放的地方,並且實際看到、感覺到金錢的累積。出門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孩子錢的價值,讓孩子慢慢學會買東西,就對錢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2.幫助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
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就可以將孩子存錢罐里的錢拿出來,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銀行開一個孩子的專屬帳戶。開設銀行帳戶的好處,除了可以讓孩子真正了解金錢存放的地方,更可以讓孩子實際感覺到錢存放到銀行可以賺取更多的錢,了解利息是什麼。
3.協助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
孩子存錢多半會想要花掉。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存錢罐或是帳戶之後,就可以開始跟孩子討論如何運用金錢,首先教導孩子認識需要的東西跟想要的東西有何不同,然後讓孩子寫下想要的東西,以及何時想要得到。比如說,暑假結束前想要一個望遠鏡,或是明年結束前想要一輛腳踏車等。這樣的練習,能夠讓孩子有個明確存錢的目標。
4.科學合理的給孩子零用錢
許多父母會認為孩子跟錢的事情無關,他們沒有能力,也不需要管理金錢。孩子需要錢就跟父母開口,父母願意給就給,不願意給就不給,金錢的事情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這樣的觀念,其實並不正確。給孩子零用錢,可以讓孩子提早認識金錢,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存錢的習慣,是幫助孩子提早體會責任心的好工具。當然,給孩子零用錢的金額必須適當,過於大方或寵愛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尤其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大量的零花錢,這時候就要靠平時的管理,孩子才不會亂花錢。
我認為教育,不應該走極端,平衡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保證了孩子的物質生活,他們才不會貪婪;讓孩子吃點苦頭,他們才懂得謙虛;讓孩子學音樂美術,孩子懂得了高雅和品味;讓孩子受點挫折,他們的靈魂會更加堅韌;孩子經常旅遊,他們的視野會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