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隊,求教一個球例:如圖,攻方左區殺直線(圖中未畫出),被對方反抽斜線,此時攻方後排隊員過去接球,正手抽出平高球到對方底線中間位置(圖中紅線所示)。此球,守方誰去接,怎麼接比較好?實際打球過程中,防守一方輪轉慢經常被對方這一拍直接得分。
----防守被一個高球打死,這就太說不過去啦。只要是兩個右手,這個球都應該由左側防守人接,因為他是正手嘛。如果是左右手搭配就對角的人接,因為左右手組合接這個球要麼兩人都是正手,要麼都是頭頂,對角人接球時間比較充裕一些。
(2)
蔡隊,我家孩子今年八歲,在學羽毛球網前步伐時候,最後一步上去腳外展,後跟著地後,他總有個轉腳的習慣,然後過度到前腳掌,請問是孩子腳踝沒力量還是本身的錯誤習慣動作。該如何糾正呢?
----凡是青訓,只計較孩子是不是知道並掌握了正確的動作,而不要在意是不是能馬上做到,要是八歲就把所有動作都做到沒有錯漏,那也太逆天了吧。當然我們不排除有天才的存在,但普遍來說都是需要漫長的過程的,像我們練到國家隊都還有一堆需要改動作的人,這也側面說明了技術動作是易學難精的。只要踩進羽毛球的大門,你就要有學無止境的思想準備。
圖片來源網絡
(3)
蔡隊長,您好! 請教問題如下: 打球時,先追求落點(比如邊邊角角)、過網高度(儘量與網上部邊緣貼近),還是先不要求標準較高,先打過去、打到界內,熟練後再逐漸追求落點和過網高度的質量? 標準高一點,失誤更多,但這樣隨著熟練度增加,是否可以越來越精準。 該如何看待上述兩種邏輯?
----精確度這種事情來自於爹媽給的那部分,也就是感覺,感覺是天生的,不會因為訓練而提高邊界,能提高的只有熟練程度。
比如說趙劍華趙導的劈殺,他的誤差只有兩條邊線的寬度,要麼壓線,要麼差一點壓線,那麼他的熟練程度就是連續很多個球都打在這個範圍裡面。
換一個愛好者,如果誤差是半米,那看起來就是東一個西一個了,但只要連續打在這個半米之內,也說明熟練程度是很好的。畢竟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趙導那樣的狙擊步槍水準嘛。
- -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