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有位富商叫王圖財,如今王圖財已經八十好幾了,他膝下只有一個獨子,叫王有寶,老來得子。王圖財自從有了這個兒子後,夫妻倆對他是疼愛得不得了,什麼都依著他,這便使得王有寶染上了好吃懶做的毛病,反正爸有錢,我掙不掙錢無所謂。
等王有寶長大成人後,王圖財給他相了門親事,是李家的女兒,叫李小蘭。李小蘭從小就聰明懂事而且還生的很漂亮,在五台山追她的人數不勝數。
不過她的父親卻是個賭鬼,欠了一屁股的債,這便導致了李小蘭和她媽媽這些年吃了很多的苦。
有些事真的是命中注定,雖然王有寶好吃懶做,但是他爸有錢啊。雖然李小蘭人見人愛,但是她爸卻到處欠人錢。而且王有寶也是李小蘭的追求者之一,李小蘭在各路媒婆的勸說下,為了替父還債,最終選擇了嫁給王有寶。
王圖財知道若不是自己有錢,她這麼好個姑娘是肯定不會嫁給自己這麼個遊手好閒的兒子的。每每想起自己兒子,王圖財便後悔不已,都怪自己以前太過溺愛他了。所以在李小蘭嫁入王家後,王圖財便立馬幫她爸還清了所有的債,還給了很多的聘禮。
對李小蘭呢,自然也是疼愛有佳。王圖財還指望著李小蘭給他們王家添個寶貝孫子呢,兒子是肯定不能指望了,只能期待孫子了。
可惜,王圖財年事已高,並沒有等到孫子成才的那一天,在孫子一歲的時候,便病重得不行了。在王圖財快去世的那天,王圖財把一家人叫到了床前,跟兒子兒媳說了很多的話。最後王圖財把兒媳單獨留了下來說了些話後便撒手而去了。
等王圖財去世後,家裡面的產業便失去了主心骨,生意是一落千丈。而王有寶呢,依舊是整天花天酒地不務正業,想著家裡面的錢足夠他這輩子逍遙快活了。
但錢這個東西,天天都只出不進,再加上個花錢如流水大手大腳慣了的王有寶,沒幾年,錢便越來越少了。要不是李小蘭幫忙把持著點,估計早花乾淨了。但每次李小蘭勸住他不是挨罵就是挨打,要是正好碰上王有寶喝醉了回來,更是拳腳相加。
在一旁不懂事的兒子看見媽媽被打只能大哭,喊著:爸爸不要打媽媽了,爸爸不要打媽媽了。
最後,李小蘭實在受不了了,被打罵是小事,但是讓自己兒子跟著一起受罪她實在是不忍心。當初強忍下來就是為了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家,但是李小蘭發現,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兒子恐怕會更遭罪。於是,李小蘭鼓足了勇氣,要跟王有寶離婚。
王有寶聽李小蘭要跟他離婚,當天又是狠狠的打了李小蘭一頓。第二天,李小蘭找了律師出面,強行離婚。
王有寶大喊到:你要敢離婚,我一分錢不給你。若不是嫁給我,你爸現在還在外面被人追著還債。你竟然敢跟我離婚?我看你是窮日子還沒過夠!
李小蘭隨後拿出了一張紙,說:這是你爸去世前寫的遺囑,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若是將來我有一天跟你離婚,家裡面的財產任由我分配。
王有寶嘲笑到:李小蘭啊李小蘭,我看你是想錢想瘋了吧你。真沒看出來啊,你也是見錢眼開的種。你拿張破紙就想瓜分我爸留給我的家產?想得美,你嫁到我們王家,吃我的喝我的,你掙過一分錢嗎?想分錢?沒門兒!我一分錢都不會給你!
律師說道:王有寶,這封遺書是你爸在世時委託給我的,是擁有真實法律效益的。而且你常年打罵你妻子,她完全有理由跟你離婚並按照遺囑不分你任何家產,讓你凈身出戶。
王有寶聽見這話,頓時傻了下,趕緊把遺書拿過來仔仔細細看了看,遺書上面寫得清清楚楚,下面還有王圖財的簽字和手印。這下王有寶慌亂了。
李小蘭說:只要你自願放棄兒子的撫養權,讓我撫養,我可以分你一半家產。
王有寶聽見這話,立馬點了點頭,說道:行,只要有錢,兒子給你就給你。
隨後,李小蘭便跟王有寶離了婚,兒子歸李小蘭撫養。直到現在分家產的時候,王有寶才發現,原來家裡面就剩下這麼點錢了,照以前那麼花下去,估計不出一年,自己分的這點錢肯定會全花乾淨。早知道錢會花這麼快當初就該省著點花了。但現在說這些已經於事無補了。
離婚後,李小蘭把兒子帶到外地去了,讓他遠離這麼童年的陰影,也讓自己遠離這裡。李小蘭在外地拿著這為數不多的錢,開了個小麵館,來維持他和兒子的生活開支。
沒想到的是,李小蘭的小麵館生意越來越紅火,周圍的人都願意到她這兒來吃面。因為她家的面不但味道好分量還足,而且人還長得這麼漂亮,周圍人都叫她麵條西施。
轉眼好些年過去了,李小蘭雖然一個人帶著孩子苦是苦了點,但好歹生意好不錯,養活她們娘倆還是足夠了。每逢過年有空的時候,李小蘭還是會帶孩子回娘家看看爸媽。
不過,有天在街上,李小蘭偶然看見了王有寶。李小蘭怎麼也沒想到,王有寶現在竟然在街上乞討。看著這個自己曾今的丈夫,曾今揮金如土的闊少爺,現如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李小蘭捂著嘴哭著悄悄離開了。
等過了好幾天後,李小蘭決定拿出些自己辛苦掙的錢給一開店的遠房表親,讓他幫忙給王有寶安排一個差事干,哪怕是打打雜也行,總比乞討強。
表親說:他當年那麼打你罵你,都離婚了,還管他幹啥,這是他應得的報應!
李小蘭哭著說:但他畢竟是我兒子的親生父親,我不想兒子看見他爸如今是現在這個樣子。當年王圖財之所以立遺囑願意把遺產分給我,一來是為了孫子,二來可能就是防備著這一天吧。就當我報答王圖財了。
(圖片源自網絡,鵬飛講故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