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對孩子說養他有多辛苦,後果很嚴重!

@ 2018-03-27

請不要再對孩子說養他有多辛苦,後果很嚴重!

 

2018-03-27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員,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帶著匱乏感來到社會上,潛意識指揮著自己,也容易處處體驗匱乏與沉重。

 

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是:物質攀比可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賺錢上「不思進取」,卻又同時物慾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一位媽媽觀察發現,給女兒買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說要愛惜,不要弄壞

是否孩子的慾望都要滿足?

有人問,是不是孩子的慾望都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求滿足還是不滿足,取決於你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滿足,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

不要評判孩子的慾望,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或者不買,請尊重孩子的慾望,你可以不滿足,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