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巨嬰」小伙竟餓死家中!你不能養孩子一輩子,就不要從小嬌慣他!

@ 2018-03-19

 

小時候聽過這麼一個故事:說是一個人很懶,父母也從小到大都嬌慣著他。但有一次,母親必須外出,剩他一個人在家裡。

擔心他餓死,母親臨行前做了一個大餅套在兒子的頭上,讓他餓了就吃。

沒想到回來後,發現兒子還是餓死了,因為他只吃嘴巴能夠得到的餅。寧願餓死,也不願用手轉一下餅。

聽故事我就震驚了,但萬萬不敢相信,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人如此。

1

河南省羅山縣這名23歲叫做楊鎖的小伙子,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裡!太不可思議了.......

村裡的人都說,楊鎖不是餓死的,而是懶死的。

他到底懶到什麼程度?

他懶得工作,在建築隊、酒店幹活不到1天,就嫌苦嫌累不肯乾了,然後接著變賣了家裡所有能變賣的東西,最後靠乞討為生。

他懶得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到後來身上的衣服都散發惡臭。

他懶得吃飯,村裡人給他的肉、菜,掛在屋檐上變臭了,也不燒來吃,除非餓到極點,他再出門要飯吃。

他懶得出門,甚至連大便也不去茅房,而是在屋裡跑個坑,用土一蓋就完事了。

除了以上這些,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睡。經常吃飽了一頓飯,他躺在地上就能連睡兩天兩夜。

至於為什麼要躺在地上?因為他為了取暖,把家裡能燒的東西都順手燒了,最後連床也被他燒了。

他寧願餓死、凍死,也不肯動一根手指頭。終於,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年僅23歲的楊鎖,就在家裡把自己活活餓死了。

2

害死楊鎖的是懶嗎?

毋庸置疑,確實是懶。但背後更深沉的原因,是親生父母的嬌慣。

楊鎖從小長的清秀,而且聰明,父母對他十分疼愛,為了把獨子永遠留住,專門給他起名,叫楊鎖。他從來不走路,8歲時出門都是父母用擔子挑著。

身為農民的父母從來不讓他干農活,說「你到一邊玩著吧,別累著了。」從小到大,楊鎖未做過任何家務。

後來,楊鎖的父親因病去世後,母親還是仍然捨不得他幹活。

當疾病纏身的母親身體扛不住,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卻反遭到兒子的暴打。

楊鎖嫌學習累,退學在家無所事事,還要身體有病的老母親伺候一日三餐。

「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他的嘴裡」一個村民說。

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五年之後的一個雪天,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在家中。

他的父母作為罪魁禍首,雖然早亡,卻也不能贖其罪。你們既不能養其一生,為什麼不培養他生存的能力、教給他生存的方法?

3

我們都想做一個好的父母,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

但往往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越來越無理取鬧,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為人父母,都應該明確這一點:關愛不等於溺愛。

沒有原則毫無節制的愛,很容易寵壞孩子。不僅於孩子無益,還會在為他今後的成長和性格塑造埋下許多隱患:

孩子從小就受到「眾星捧月」式的呵護,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化傾向」,長大後很可能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很少為別人考慮,不能真誠待人,缺乏責任感和是非觀。

有礙孩子日後建立獨立性,家長的過分保護和包辦代替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孩子接受信息刺激的機會。

不僅於孩子獨立成長不利,會讓孩子日後變得自私,坦然接受一切照顧,不懂得感恩。

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

家長由於溺愛,盡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環境,會使孩子在長大後,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並且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學會讓孩子吃苦,捨得讓孩子吃苦,這樣孩子才能成器。

因為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更多的苦頭,你不教育孩子,這個世界,也會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來源:瀋陽媽媽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