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派盆景,風格莊嚴雄偉、姿態威武健秀,氣勢挺拔強勁,與蘇州盆景、揚州盆景鼎足於大江南北,是中國盆景藝苑中的瑰寶!
通派盆景(含如皋盆景)為中國樹樁盆景八大派之一,傳統造型以"兩彎半"見長,樹種以雀舌羅漢松著稱,其藝術特色為成堂擺設盆景,工藝精湛獨特,製作格式嚴謹,姿態威武健秀,氣勢剛勁挺拔。風格特點為清、奇、古、朴,端莊雄偉,謙恭迎賓。
南通盆景有著悠久的歷史,造型素以「兩彎半」著名。取材尤以常綠尖短小葉羅漢松為主。尖短小葉羅漢松是羅漢松的變種,其葉短而密生,先端鈍或圓,型似麻雀舌,故俗稱「雀舌松」,嫩頭呈菊花型;剪紮成型後的盆景不宜長野,四季常綠,幹枝古樸,節短葉細,姿美勢健,是我國樹樁盆景中的稀有珍品。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編寫的《中國盆景》在介紹中國盆景的風格和流派時說:「南通盆景以羅漢松為主,主幹成『兩彎半』,樹身向前傾斜,造型獨具一格。」香港萬里書店出版的《中國盆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都盆景》、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嶺南盆景》等專著,在提南通盆景時均同此說。
通派盆景藝術年代久遠,狼山葵竹山房院內有株羅汗松,彎曲自如,側枝著地,以有數百年歷史,南通市人民公園現有多盆四五百年的樹齡的雀舌羅漢盆景,足見通派盆景的歷史淵源。雀舌羅漢是南通最主要的盆景素材,它是南通花農經幾百年從羅漢松的變異中選育出來的,它在南通愛盆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南通的雀舌羅漢一般以扡插繁殖,無山采老樁。以盆植為主,地植苗很少有人玩。主要是因為盆植的苗經從小盤根後,根的生長變化多樣,能形成大根,奇根,實根。而地植苗的根單調,無變化。
南通人選苗首先看根,是否有大根,奇根,實根。其次是幹,幹如有頓節,下粗上細,過渡自然則為佳。枝葉則不論。這主要是因為根的形狀非人力所能改變的,如根不好,則苗無發展前途。
羅漢松以小葉(雀舌)最為名貴,南通雀舌羅漢松樹形優美、四季常青。
(一)雀舌羅漢的鑒別
1:節結短。
2:葉片長約1。8-2釐米,寬約0。4釐米,春頭呈鈍卵圓形,葉頭不尖,中間葉脈突出,如雀鳥的舌,有肉質感。
3:春頭呈菊花狀,收攏,不發散。二喬無菊花頭,葉片發散。
4:正宗的南通雀舌羅漢與"浙江雀舌"是有區別的,"浙江雀舌"葉尖長,薄。肉質感不強,春天菊花頭不明顯,個人認為"浙江雀舌"應屬小葉羅漢。
(二)雀舌羅漢的習性
1:雀舌羅漢喜酸性鬆軟山土,現也有人使用調配土。
2:喜潮耐幹。雀舌羅漢不怕濕,不會因盆土太濕而爛根,有人在夏天怕小盆景脫水而將盆座入水中,也未爛根,故有"淹不死的雀舌"一說。雀舌羅漢耐幹但也要注意過分乾燥會使樹脫水而死。一般來說土壤潮濕,樹則枝繁葉茂,葉片徒長,變大。土壤乾燥,則葉片小,故有的玩家為求葉片短小,故意扣水。實踐中發現,過度潮濕不利於根的長大,難長大根,而幹濕結合偏幹一點則根部結實,粗壯。
3:喜陽光,通風良好。一般地說,羅漢松是陰性樹種,但雀舌羅漢卻不怕曬,陽光越充足,枝葉越精神。根系越容易生長。如缺少陽光,則枝條軟弱無力,根系生長緩慢。通風良好有助於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4:喜肥。生長期間施肥有利於雀舌羅漢的生長。人們常用豆粨,魚腸,雞毛漚制肥料,稀釋後薄肥勤施,則樹苗生長旺盛。定型後的觀賞盆景則應扣水扣肥,以免瘋長走型。
5:雀舌羅漢每年發兩次芽頭,春天的叫"春頭",葉小,收攏,呈菊花狀,叫"菊花頭",是鑒別雀舌羅漢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秋天萌發的芽頭叫"秋頭","秋頭"葉片是"春頭"的雙倍大。葉片大,長,黃,無菊花狀,每年秋後要將"秋頭"摘除。雀舌羅漢能通過"強剪"發出更多的芽頭,有"強剪強冒"之說。
6:忌寒凍。雀舌羅漢不耐寒,故冬天應入房,保持0度以上。要注意不要幹凍,另外春天樹出房要當心倒春寒。
綜上所述,雀舌羅漢耐旱又耐濕,喜酸性沙土,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喜光樹種,在不同氣候條件下載植,樹冠和葉形幾乎沒有明顯變化,因此穩定性好,雀舌羅漢盆景經長期觀察和實驗,10年內不翻盆,根也不會出現縮根,死枝的情況。
(三)雀舌羅漢的蟠紮造型。
雀舌羅漢生長緩慢,盆植苗徑粗4釐米則為中等大小,5-6釐米則為大樹,如有8-10釐米就很稀少了。年份小的雀舌羅漢枝條軟韌,在造型上以紮為主,剪為輔。為使雀舌羅漢的造型自然,有變化,一般從小在根部拿彎,俗稱"座底彎",但小苗拿彎,則生長停緩,不利幹長粗,也有的是斷主幹,留枝,而這樣不利於根的長大。故有些售苗者為求賣個好價錢,也就任其自然生長。
(四)決定雀舌羅漢價格的因素。
1:根盤的大小,好壞。有大根,奇根,實根,則價格高,反之則價低,這是影響其價格的最重要的因素。
2:因雀舌羅漢生長緩慢,在根盤好的情況下,幹越粗價越高。
3:樹齡的長短,樹越蒼老,越古樸,價格越高。所以有的盆景樹雖小,但蒼老古樸,價格也很高。
4:樹的造型。樹的造型越好,過渡越自然,越能引起購買者的興趣,出價也就越高。
總之影響價格的是個綜合因素,也因人而異,愛之者視之為珍寶,奉之以金銀,不愛者棄之如蔽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