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和孩子交心半小時,結局竟如此不可思議

@ 2018-03-07

在華人家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惑與無奈:

為什麼我的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告訴我?

孩子一天天長大,想法也越來越多了,我已經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了······

由於太多的家庭存在這樣的現象,

所以有些家長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長大了都這樣!

但是,真的是嗎?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和家長做好朋友,無話不談呢?

別總以為這是孩子的原因,其實也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她每晚都會和孩子聊上一會 

這是一個喜歡和孩子聊天的媽媽。

她每天就算再忙,也會抽出一點時間和兒子聊會天。

當然,這聊天的時間大多都在睡前,

夜深人靜時是大腦最放鬆、最自然的狀態,非常適合交心。

她和兒子什麼都聊,聊美食、聊學習、聊交友、聊文化,

有時候發生一些小爭執,她竟然都說不過自己的孩子。

她會引導孩子思考話題,但是不限制孩子思考的方向,

所以她的兒子會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腦洞很大,

總會說到大人想不到的點子上去,把她帶偏。

久而久之,媽媽通過睡前聊天,和孩子交心之餘,還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孩子呢,喜歡將想法告訴自己的媽媽,也習慣了自己思考問題的這種方法。

鄰裡都稱贊這位媽媽,怎麼把孩子教的這麼好,什麼都懂!

其實只有媽媽自己知道,自己並沒有給孩子傳達多麼學術性的東西,只是聊天,用心交談,僅此而已。

融洽的親子關系,從聊天開始

問題又回到了孩子父母的抱怨,為什麼總是不和父母交心呢?

從以上媽媽的故事中,引申出兩個問題:

第一,你有養成和他交心的習慣嗎?

第二,你懂怎樣和孩子聊天嗎?

顯然,大多數父母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在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模式下,

孩子眼中的父母是長輩而不是朋友,

朋友可以交心,而和長輩之間是有代溝的。

於是直接導致孩子有想法不願意找父母表達,而去找朋友或者同學吐槽。

而父母往往等發現孩子與自己的心越來越遠時,

才想到要與孩子聊聊,這時已經晚了,起不到多大的效果。

此時的聊聊,在孩子眼裡更多的是說教,而不是交心。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系要從小開始建立,而聊天可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即便生活在一個家庭裡,

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

而交流能幫助大人打開孩子的心扉,走進孩子的世界,獲得孩子的信任。

怎樣正確和孩子交流? 

怎樣和孩子交流也是一門藝術,

像上文的媽媽一樣循循善誘,引到自己的孩子,

並且堅持每天聊天就是很好的方法。那麼,具體要怎樣操作呢?

1、平等交流 

家長要做的第一步,是改變自己的心態。

要清楚地明白,和孩子交流要有一顆平等的心,

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現,而並非是家長

。交談的時候,要明確自己的目的,是要和孩子交心,要打開心扉。

即便孩子有什麼怪異的想法,也不要生氣或者反駁,可以適當引導。

要知道,朋友是平等的,多一點尊重和理解。

2、多元化交流

睡前聊天半小時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但如果孩子抵觸的話,

也不要強行進行交談,不然適得其反就不好了。

其實,任何合適的場合都可以進行交流。

比如飯桌上、比如散步時、比如逛街時……

聊天的方式也是多變的,可以採用問答,

也可以採用音樂,多用新穎的方式讓孩子愛上表達與交流。

3、正面引導 

在和孩子的交談中,家長很容易被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帶偏,

也很能發現孩子心裡的小九九。

但是這也是值得高興的,因為至少表示,孩子開始願意與你交流了。

此時,要把孩子往正面思想上引導,潛移默化教育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