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5
17歲的小燕已經習慣了奶奶趴在自己背上的重量。
奶奶體重70斤,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類風濕、胃潰瘍等多種疾病。第一次背奶奶去鄉衛生院看病,小燕還只有14歲,中途不知道歇了多少次,現在,她偶爾還是會背著奶奶去看醫生,但中途歇息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
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李小燕的家,位於儀隴縣思德鄉桃埡村,父親20多年前在建築工地上班受傷導致右腿截肢,行動不便,母親則是一位癲癇病人。小燕記不得自己背了奶奶多少次了,她說,「小時候,奶奶照顧我,現在,我要照顧好奶奶」。
背著求醫
第一次背,每走10米就要歇一下
小燕第一次蹲下背上奶奶,走上村裡的小路,是一個紅薯成熟的季節。那年,小燕14歲,奶奶馬明德76歲。
這是2015年下半年的一天,當時,小燕在思德鄉場鎮念初二,寄宿生,周一早上去學校,周五下午回家。那是一個平常的周五,小燕放學後,背著書包回到村裡,但奶奶沒有像往常一樣出現在院子裡。她側耳細聽,奶奶的臥室里,明顯有談話聲。她走到奶奶的臥室,是一位前來探望奶奶的老鄰居,奶奶則虛弱地躺在床上。詢問得知,奶奶生病了,無法起床。
幾天前,馬明德在屋後的地里挖紅薯時,突然感覺到腰部向往常一樣疼痛,她原本想回家躺在床上休息一下,但沒想到病情並未好轉,甚至無法下床站立起來。鄰居幫忙通知了村醫,村醫也為其打針開藥,但病情一直沒有好轉。
看到奶奶痛苦的表情,小燕決定送奶奶去鄉衛生院檢查。「孫女也,你怎麼背得起喲。」馬明德有些擔心。「我試一下嘛。」小燕和鄰居攙扶著奶奶下床,然後蹲在地上,讓奶奶趴在自己的背上。
鄉衛生院距家還有5公里左右,屋後的村公路當時還沒有硬化,是一條凹凸不平的泥土路,陪著婆孫倆一路去醫院的,還有小燕的大媽周淑芳,「我雖然是個大人,但我身體不好,背不動她(馬明德)」。
這是小燕第一次感受到奶奶趴在自己背上的重量。出門,右轉,經過一段小路後,又是一段上坡路。「走不了幾步,腿就開始發抖,特別是上坡路。」當時只有14歲的小燕,背著體重70斤的奶奶,每走10米左右,就要將奶奶放下來休息一陣。
「平路就要好些,我可以扶著她走,但是上坡路就不行。」小燕說,一路上不知道歇息了多少次,直到1個多小時才到達鄉衛生院,當時天已經快要黑了。大媽周淑芳仍記得,鄉衛生院的醫生看到小燕背著奶奶出現在醫院門口時的驚訝表情:「你這個丫頭哦,這個丫頭哦,怎麼把奶奶背起來了的哦。」
經過醫院檢查,馬明德患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疾病,經過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但偶爾幹活太累,病情又會加重,只有去看醫生,小燕如果放學在家,又會像這次一樣,背著或是扶著奶奶去醫院看病。
留守女孩
挑糞、插秧、打穀⋯⋯她就是個「小大人」
桃埡村,是位於儀隴縣思德鄉比較偏遠的一個村子,小燕的家就在這裡。
這是一個原本住著六七戶人家的大四合院,早些年的時候,大院子裡人口眾多,但是最近幾年,其他幾乎人家陸續在鎮上或城裡買房,搬出了大院子,最終院子裡只剩下了小燕和周淑芳兩家人。
小燕是一名留守女孩,父親李軍20多年前在建築工地上打工受傷導致右腿截肢,這些年,李軍一直帶著患有癲癇病的妻子在成都打工。幾年前,小燕的兩個姐姐也相繼外出打工。平時,只有小燕和奶奶兩個人在家裡。
在奶奶這次患病之後,每個周末放假回家,小燕都會趁著兩天在家休息的時間幫奶奶打理家裡的農活。馬明德覺得對不起孫女,她常常為自己的病情感到自責,「她放假回來,就要干農活,挑糞這些,去學校的前一天晚上,還在家裡趕功課」。「你莫看起她年齡小,幹什麼都可以,挑糞、打穀子、栽秧⋯⋯就是個小大人。」周淑芳對這個懂事的堂侄女,讚不絕口。
日子仍在繼續,但馬明德的腰椎間盤疾病也不時發作,疼痛得厲害的時候,只有就醫。大多數時候,她會選擇孫女周末放假回家的時候,由孫女陪著去場鎮上找醫生治療。「沒法走,上坡路就要她背,她還這麼小,怎麼忍心哦。」馬明德回想起孫女背自己去看醫生的事情,眼睛裡忍不住泛酸,「你說背了多少次?無數次了,只要她在家,我生病了,都是她背」。
不知道什麼時候,小燕已經習慣了奶奶趴在自己背上的重量,背著奶奶行走的休息次數越來越少,「還好,她才70斤」。
父親愧疚
「她是個孝順的孩子,我虧欠她」
「她是個孝順的孩子,我虧欠她的。」47歲的李軍將雙拐立在靠牆的角落,坐在靠牆的條凳上,右腿高高挽起的褲腳,提示他是一名右腿截肢的殘疾人。
殘疾是1992年的一次意外落下的。當時,李軍在深圳一建築工地上班,上班時不慎摔倒,右腿被攪拌機的碾過,最終被截肢。
李軍說,自己現在有殘疾人生活護理補助,家裡還有低保,但他還是想出去。「出去打工。」李軍指了指自己缺失的右腿,「雖然掙的不多,但還是能夠維持生活」。李軍養育了三個女兒,前兩個兒女目前都已經外出務工,小燕是他的第三個女兒。
「我這個樣子,沒有法給父母盡孝,對不起母親,也對不起孩子。」2月28日一早,李軍帶著患有癲癇病的妻子再次踏上開往成都的旅程,家裡將再次留下母親和女兒小燕。「她(妻子)經常發病,不敢留在家裡。」27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在採訪期間,李軍突然想起,屋後菜園裡種植的蒜苗該澆灌了,小燕隨後挑著糞桶來到屋後的糞坑,開始挑糞灌溉蒜苗。
「以前桶要小一些,裝滿了也挑得起,但那個桶壞了,這個桶要大一些。」小燕挑著差一點才裝滿的糞桶,沿著前往菜園的小路緩步行走,就像一個大人一樣。
「她(小燕)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她是在替父盡孝,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思德鄉鄉長高小兵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去年,考慮到小燕背奶奶去就醫的實際情況,鄉上在對轄區的村公路實施硬化工程時,最先就是從小燕家屋後的泥土村公路開始實施硬化,這樣,小燕的奶奶外出就醫時,車子可以開到屋後的村公路上接她,小燕也可以少背奶奶一段路,馬明德和周淑芳說:「沒想到我們這個村本來偏僻些,還是最先變成水泥路的」。
高小兵說,考慮到小燕一家的實際情況,政府此前便出資2萬元對小燕家的房屋進行了一番改造,去年,在鄉上的牽線搭橋下,一位愛心人士還給小燕資助了3000元生活費,而政府平時的走訪慰問,小燕一家都是必去的家庭。「政府這些年對我們一家的幫助很大,不然孩子讀書都會很困難。」李軍說,目前在儀隴老縣城上高中的小燕成績很不錯,從小到大獲得的各類獎狀有二十多張,一位愛心人士每月給女兒資助200元生活費,他希望小燕將來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找到更好的出路。
她的想法
小時候奶奶照顧我,現在我要照顧好奶奶
「奶奶這輩子不容易,受了那麼多苦,做孫女的替父行孝,沒理由不好好照顧。況且,作為孫子照顧奶奶是應該的,我並不覺得這是件多麼偉大的事情。」小燕說。
去年,小燕到儀隴老縣城上高中,每個月月末才能回家。還好,奶奶現在丟掉了家裡的農活,僅僅種了一點自家吃的蔬菜,這讓小燕寬心了些,她和父親一樣,希望奶奶在家裡身體好好的。放假在家時,如果奶奶生病了需要看醫生,小燕還會像以前一樣,背著奶奶到屋後的村公路上,這條村公路從去年變成水泥路後,他們可以提前打電話通知車子開到屋後,這讓她背奶奶的距離大大縮短,如果自己不在家,奶奶在打電話叫了車子後,也可以提前慢慢走到村公路上等車。
小燕替父行孝的舉動在當地被很多人所熟知。今年初,小燕還獲得儀隴縣第三屆孝老敬老愛老「十大孝星」。
「我和我兩個姐姐都是奶奶帶大的,奶奶對我們很好,好吃的都給我們留著,奶奶小時候照顧我,我現在要照顧好奶奶。」小燕說,以前兩個姐姐在家的時候,那時候奶奶身體還好,姐姐們都會幫著奶奶干農活,現在兩個姐姐外出打工了,自己要從姐姐手中接過這根接力棒,繼續照顧奶奶。
小燕記得,小時候,奶奶會背著她在村裡轉悠,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自己在一次課間玩耍時摔斷了左腿,在床上躺了兩個月,每天都是奶奶細心地照顧自己,「小時候,是奶奶把我背在身上,心裡挺溫暖的,現在我把奶奶背在身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重量,更重要的是一種暖暖的親情」。
【對話】
記者:第一次背奶奶是什麼時候?
李小燕:是初二的時候,放學回來,奶奶生病不能下床,我背她去醫院。
記者:當時背起來吃力嗎?
李小燕:背也背得起,走不了幾步,腿就開始發抖,特別是上坡路,走十米左右就要歇一下,平路就把奶奶放下來,扶著她走。
記者:背了多少次奶奶,現在還背奶奶嗎?
李小燕:記不得了,現在還是要背,有時候我放假在家裡,她生病了要去看醫生,我就背,也不重,就70斤,背得起。
記者:你的生活和其他同齡孩子不一樣,覺得委屈嗎?
李小燕:沒辦法,爸爸腿不好,媽媽又有病,以前兩個姐姐在家,她們照顧奶奶,現在她們出去了,我也要照顧好奶奶。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王超 攝影報道
編輯敬玲燕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來源: 成都商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