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來自何處
一般而言,孩子的行為習慣是透過「親身的操作、經驗」以及「模仿」兩種途徑而養成的。其中,模仿的行為大多屬於暫時性的,模仿的原因多半基於:為了要肯定自己所扮演的性別角色;認同自己是團體里的一份子;出於好奇;或是為了要表現自己具有與別人相同的能力等。例如:小男孩為了要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便模仿父親的一舉一動;同樣地,孩子在團體里,為了要自我肯定、自我認同,遂模仿同伴的言行,表示他是屬於團體里的一份子。
但是,由於學前幼兒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道德的觀念也很薄弱,因此無論好或壞的行為,對他來說幾乎全是中性的,即使他在表現某一種行為時,也不會從上述的角度去判斷,只可能透過行為的後果(例如:受到大人的責罰、批評或是團體的不贊同),慢慢地去修正不被接受的一些行為。因此,幼兒有學好的可能,也有學壞的可能。只是,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學壞」比較敏感,馬上有反應,無怪乎父母會覺得:孩子學壞容易,學好難。
您有不良的行為示範嗎?
孩子的行為主要是受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了人(父母、老師、兄弟姊妹、朋友等)和社會的因素。例如:孩子在別人家中作客,未得到主人同意,便順手帶走喜歡的玩具,父母發現之後,如果只問:「這玩具是哪裡來的?」而未加以開導、糾正,結果孩子並不知道這種佔有的方式是不對的;父母的疏忽,無意中便可能養成孩子不良的行為。又如:父母和老師教導孩子「乘車要排隊、不爭先恐後」,但孩子卻親眼目睹別人插隊、爭先恐後的上車情形,如果他遵行父母、老師的話,那就會吃虧、落於人後,結果,孩子可能會否定成人所說的話。
其他像:父母不希望孩子說謊,但自己卻在無意中給孩子一個說謊的示範,譬如:要孩子跟打電話來找自己的人說「爸爸不在家」。又如:老師在孩子的面前,鼓勵孩子品嘗各種食物,不要偏食,結果吃飯時卻發現老師的餐盤裡有剩菜,問她為什麼沒吃,得到的答案是「不喜歡吃」。這種情形孩子看在眼裡,可能會產生疑問:老師說任何食物都應該吃,可是自己卻不吃;甚至孩子會認為老師所說的話都不真實,以後對老師失去信任。
父母、老師的疏忽,社會道德教育的不普及,教學前幼兒遵守哪一種規範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