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低估孩子,認為他們弱小、無能、依賴著父母照顧。可是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學會著很多本領。如果媽媽願意用信任來等待孩子,不隨時代勞,孩子的表現會大大超出你預期。
毛毛1歲多就會剝雞蛋皮了。某一天,我發現毛毛把煮蛋在桌角磕破,等我給他剝著吃。我靈機一動,讓爸爸和奶奶都不要出聲,各忙各的。毛毛嚷了一會兒,發現沒人可以求助,就用小手一點點把雞蛋皮摳開。第一天只剝了四分之一。
第二天我們如法炮製,裝作有事在身,不能幫忙,他就接著用手摳雞蛋皮。一個星期下來,基本上能夠把一個雞蛋剝的光光滑滑的,放嘴裡吃。
扣扣子、穿鞋子也都是如此。很多家庭,在孩子出門的時候恨不得一人拿外套,一人繫鞋帶,就像皇帝出門,貼身侍衛們前呼後擁。而毛毛出門時,我把衣服放在旁邊,毛毛呼叫我的時候,我總是慢上半拍,留給他自己穿衣服的機會。如果這件事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我選擇後知後覺,等我「反應」過來,孩子已經做好了。
毛毛的自主進食也是這麼學會的。他讓我喂飯時,我經常說「媽媽要在廚房忙,你自己試試看吧。」毛毛沒轍了,只好先是用手抓著吃、然後用勺子蘸飯粒吃、再後來勺子抓的穩穩噹噹。
一個「慢半拍」的媽媽,最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從出生起,就有照顧自己、保護自己的本能了。一個好媽媽,無需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當孩子嘗試他想做的事情時,父母要縮回保護的雙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慢半拍」。
我們小區有一個孩子,兩三歲還不會滑滑梯,媽媽很著急。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和媽媽的互動,說:
「毛毛最初學滑梯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教他怎麼滑。他也曾在滑梯口猶豫害怕。我就在一旁袖手旁觀,讓他遇到困難時,一定先自己想辦法。這樣,往往還沒等我伸手幫助,他已經雙腳試探,一溜煙滑下來了。」
這位媽媽若有所思,終於明白是她每一次「及時、好心」的幫忙,剝奪了孩子學習運動技能的機會。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飯,朋友家的三歲小女兒學著擺餐桌,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同樣很智慧。小女兒拿著一個溫水瓶,笨拙想往玻璃杯里倒水,媽媽沒有馬上相助,或者告訴孩子「你不會做」,只是悄悄觀察孩子,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
有的媽媽問「要是水灑了一地怎麼辦呢?」我要說:「真的把水灑了又怎樣?清潔地面和損失孩子的信心,哪個更嚴重?」
一位英語老教師,曾經這樣告訴我:「班裡英語成績前十名的孩子,父母都不懂英語。」
這個現象令我很吃驚。仔細一問才知道:父母不會英語的孩子,因為知道回家後沒人輔導他們,所以格外努力。而父母精通英語的孩子,由父母為他們列出計劃、甚至背哪些單詞都寫好,他們學習動力不是那麼足。
每個人都希望什麼事都由別人處理好,自己不用操心受累。孩子也有惰性,如果她背後有一個強大的靠山,她就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明明自己獨立可以完成的事情,總想著有人可以替她分擔。而媽媽,就是那座可以時時賴以依靠的「山」。媽媽越周到,越無微不至,孩子的獨立性也越差。
那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孩子有不會的單詞自己查、不懂的句式自己想。別像個電子詞典似的隨時告訴孩子答案,這樣的孩子英語才棒!」
孩子正在愛動的年紀,小傷小蹭是常事,無需大驚小怪。我曾見到一位小姑娘學步,剛剛摔倒,媽媽以光速跑過來,把她抱起來使勁又吹又揉。
其實小姑娘只有手上有些紅印,媽媽是小題大做了。久而久之,她會一點疼痛都不能忍受,只要跌倒受傷,就有人安慰。她的勇氣和調整能力會慢慢受損,時刻需要媽媽的保護。可是媽媽能保護她一輩子嗎?
真實生活里充滿不舒服和痛苦,如果孩子們學不會自己忍受痛苦和挫折,那麼今後他們的生活將會阻力重重。媽媽的「干預太快」,其實是阻礙了孩子靠自己痊癒的必經之路。
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淡定一點,也可以跟在後面靜靜等待,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不要不停的安慰寶寶,你的淡定才是寶寶平靜下來的定心丸。
慢半拍,母愛的節奏才剛剛好。媽媽要學會信任和等待,孩子才能自己探索著成長。從今天開始,做個「慢半拍」的媽媽吧!
來源:喵姐早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