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曾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其實腦科學家認為:與其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不如現栽培你的妻子。
各位男士,如果你正在思考給孩子報個什麼樣的興趣班,是學彈琴還是畫畫,是學英語還是數學,不妨考慮一下,先給妻子報個興趣班……如果你想著給孩子買點啥吃的穿的,最好先給妻子買點。
因為,腦科學家認為: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取決於他的母親。母親的文化水準決定這個民族的未來。與其花錢去教孩子,不如栽培你的媳婦。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在TED演講上曾從大腦構造上分析了很多男女的不同,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大概有下面幾個場景:
由於大腦的構造,女性更容易把她的情緒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在夫妻吵架時,老公講一個字,老婆講十個字。老公通常吵不過老婆。
但是,男人製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人快了52%,血清素一出來,情緒就好了,事情就過去了。所以當吵完架時,老婆還氣得半死,老公已經呼呼大睡了……然後老婆就更生氣了,把老公搖醒繼續吵。
這告訴我們什麼?如果老婆不高興,老公也別想好過……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媽媽快發飆了,爸爸就要趕緊去把她換下來,不然孩子很容易迎來狂風暴雨的批評。
由於大腦的關係,男人平均每天說7000個字左右,女人說20000個字左右,對男人來說,7000個字在上班就全部說完了,回家就不用說了。
而女人,回家可能還要說10000個字,對於全職媽媽,20000字都需要在老公回來這段時間說完……所以不要說女人囉嗦,這是大腦構造決定的。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老婆總是沒有機會在老公面前把話說出來,那麼這些話自然會變成對孩子的嘮叨、管教甚至是批評。如果你的孩子是男孩,那簡直是災難性教育。
如果你不想回家聽老婆嘮叨,也不想她整天嘮叨孩子,給她錢,給她安排點活動,讓她多出去,讓她在外面把話說完。
我們在演化上看到,如果沒有母親的孩子一定是死,母親為了保護這個孩子,她要使自己活得長,所以女人不會跟人家正面衝突。
女人會在後代上花費更多的精力。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拿破崙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取決於他的母親。
母親的文化水準決定這個民族的未來。所以我們今天真的是跟各位講,與其花錢去教兒子,你不如栽培你的媳婦。」——洪蘭教授
「依戀關係理論」先驅斯霍勒博士認為,嬰兒出生時已經有一套情緒機制的基礎了,但是嬰兒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他們需要依靠撫養者(多數情況下是母親)去教導他們如何管理這些情緒。——媽媽的情緒管理技巧越高,孩子就越容易學會情緒管理。
在家庭中,男人普遍對情緒不敏感,安全溫暖的氣氛更多地依靠女人營造。
再加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教育孩子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女人的身上。所以,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遠遠超過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也勝過爸爸。
這並不意味著媽媽就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而是說在家庭中,必須肯定媽媽的地位——
媽媽在育兒中的情緒,是最該被體諒的。媽媽在家庭的地位,是最優先的。甚至說,媽媽在生活上的需要,是最該被滿足的。
記得有一個電視節目,一位嘉賓談到自己的家庭時這樣感慨:我很感恩我的父親對我母親那麼好,這種好讓我很有安全感,讓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很有愛的家庭裡。
我父親對我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她最大限度的包容,也讓我知道人和人之間即使存在差異性,也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也可以彼此尊重,相互欣賞。
的確,丈夫對妻子的富養,其實就是生活中無數堂愛的教育課。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生長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會更加平和、開朗、對生活更有熱情。
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相愛,帶給孩子的是力量和踏實感,這種力量會讓他們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害怕慌張,會讓他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父親珍愛母親,會成為孩子的一個榜樣,夫妻和善相處的模式也會浸潤到孩子的心裡,讓長大後的孩子也會對婚姻保持一種積極嚮往的心態。
為此,我們希望——每一個媽媽都能被爸爸溫柔以待;每一個妻子都能因為被丈夫「富養」而心生光芒。
媽媽生活幸福,情緒穩定,就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