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智慧和開放的態度
在農業時代里,社會安定,個體比較強調社會性的發展,例如:在家庭生活方面,「男主外,女主內」這種角色的指定和分配,在當時為多數人所遵循、接受。但是到了近代,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各方面急遽發展、改變,個體比較強調社會性和個人性的均衡發展,既著重團體的需要,也要求重視個人的存在(individual being),因此「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指定和分配,便不再為多數人所遵循和接受了。人類就在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嘗試錯誤與發展智慧。現代人的迷惑、混亂、未知與懷疑的態度,即是人類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反映。
常常聽到父母們問:「我這樣做對不對?」「究竟要由太太還是先生半夜起床為孩子換尿布?」「我的孩子上私立小學好不好?」假如有人直截了當地給予「應該」或「不應該」、「對」或「不對」的答案,現代人一定會有一大堆的「抗辯」和「反對」。這其實不也是在說明我們這一代人正在努力嘗試尋找更適合這個時代的、新的家庭調適的方法嗎?
夫妻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不宜局限於「應不應該」這種說法或作法而已,我們需要的是一份「智慧」和「開放」,以引導我們一步步地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拿「怎樣處理孩子的哭」為例吧,遵循以前所傳下來的固定處理模式(即:由媽媽來處理)可以,不遵循其實也沒關係。最要緊的是,夫妻兩個人互相協調,共同找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不管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內,女主外」或是「男女共主內、共主外」,只要彼此能夠互相尊重、體諒,「應該與否」便不再是個重要問題。
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夫妻彼此知道對方的需要,肯互相給予滿足。這裡有幾個良好的溝通方法,特別提供給您參考:
1.要有一塊兒承擔家庭任務和責任的意識
夫妻的結合是兩個人互相的決定,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彼此關心、照顧,相互考慮到對方的需要,與對方共同承擔責任」,這是現代夫妻應有的共同意識。做丈夫的有這樣的意識,便能體會太太的辛勞,願意適時地伸出援手來幫忙照顧孩子。
2.要有溝通的能力
假使夫妻之間缺乏溝通,繁重的家務與養育子女的問題,便會使做太太的因為埋怨而嘀咕個不停,甚至發牢騷、生氣。在這種情況下,做丈夫的不免也會埋怨:我有什麼好讓你生氣的,莫名其妙……。結果問題沒有獲得解決,反而產生爭端,傷害了彼此的自尊心。因此,溝通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無論任何一方,要開口前不妨先想一想,要和對方講些什麼?講的重點或目的是什麼?這樣才不至於「亂講」,讓對方不知所云,甚至流於情緒的發泄。
3.要多鼓勵和支持對方
初次為人父母難免會對孩子各種生理、心理的反應感到不知所措。這時,夫妻之間很需要彼此的支持和鼓勵。做丈夫的不要光說不練或袖手旁觀,如果真的無法伸出援手,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讓太太知道你了解她的辛苦,這也是一種鼓勵和支持。否則,久而久之,很可能讓作為「一家之煮」的女性對婚姻產生失望和悲傷,影響了夫妻之間的關係。以「孩子夜裡哭鬧」這個困擾來說吧,到底應該由爸爸還是媽媽來處理比較好呢?這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一般來說,即使是太太起床照顧,她一定也期望先生能夠在一旁陪伴著,這樣太太才會覺得精神上有所支持,內心感到寬慰。像這樣,夫妻彼此協調、體貼,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個家庭里,夫妻的關係非常重要,如果夫妻體系破壞了,家庭的各種功能就會發生問題。因此,除了上述之外,做太太的也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精力投注於洗衣、拖地等家務事上,弄得精疲力竭、臭臉待人、忽略了丈夫的需要,堵塞了夫妻之間溝通的管道。
讓做家事與照顧孩子兩全其美
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回到家裡,孩子有可能以哭來纏住媽媽。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有人分擔家務的話(如:先生、公婆或是傭人),不妨一邊兒休息,一邊兒和孩子作伴;或與先生取得協調,由某一方陪伴孩子。也可以事先準備冷飲點心(如:綠豆湯),全家人聚在一起飲用,待大家情緒穩定之後,媽媽再去做飯,這樣會有益於家庭的氣氛。
此外,媽媽可以先在孩子的房間里安排各種玩具,陪孩子玩出興趣來以後,再做家事。也不妨偶爾放下手邊的事,抱一抱、逗弄一下孩子,這樣,即使時間很短暫,孩子也會覺得很滿足。
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們經常會覺得時間和精力不敷使用,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些安排時間的技巧,例如:
1.先將滷味之類的菜肴提早一天煮好,屆時只要熱一會兒即可食用。或是以煮鍋之類的器皿裝菜肴,要吃時直接加熱也很方便。
2.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如:採用全自動的洗衣機來洗衣服,洗衣、脫水一次完成,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如果夫妻之間能夠發揮、保持人性中柔和的一面,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自然而然地,「教養孩子是誰應負的責任」便不再是爭議,很多問題也都可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