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為孩子選擇玩伴嗎?----

@ 2018-02-25

                   

 

嬰兒也需要玩伴

玩伴若是指「陪伴玩耍的人」,那麼,嬰兒一生下來就需要玩伴、就可以有玩伴。過去的心理學家和一般人多認為:嬰兒是無助的、沒有知覺,聽、嗅覺也不太靈敏。後來卻發現,其實嬰兒一出生就對味道、聲音及光線有感覺。哈佛大學的一群教授研究發現,提早給幼兒適當的刺激,有助於孩子在智能上及社會化的發展。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嬰兒一生下來,父母就可以是孩子很好的玩伴,無論是逗弄或戲耍、抱撫,都能增加孩子感覺的靈敏度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如果將玩伴界定在「同年齡層的孩子」上,一般而言,嬰兒大約在四個月時,就會注意別的嬰兒;六、七個月左右,他開始會伸手拉別的嬰兒、扯人家的衣服,甚至抓別人的玩具,這時,他已開始嘗試與別人建立關係,假如給他適當的機會,孩子很早就會和玩伴有互動的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巴頓(Mildred Parten)的觀察發現,幼兒們在一起玩時,通常有五種不同的玩法:單獨地玩、旁觀地玩、平行地玩、合夥地玩及合作地玩。隨著年齡的成長,玩伴開始在幼兒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以前他可以自得其樂的玩玩具,漸漸地,他更喜歡和玩伴一起玩,畢竟,玩伴比玩具靈活,和玩伴一起玩時,玩具的玩法就豐富多了。

促使幼兒組成伴的原因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地會成對、成組的玩在一起,甚至成為固定的玩伴,這種聚合的情形,是不是意謂著幼兒也有選擇玩伴的能力?他們到底是用什麼方式、依循什麼標準去找合得來的玩伴呢?

幼兒剛進幼兒園時,他會慢慢地試著探索、接近身邊的小同伴,若對方的態度友善,他們會自然而然的玩起來,甚至成為固定的玩伴。除此外,促使幼兒成為固定玩伴的因素還有: 

1.年齡相近,年齡愈接近的孩子,身心發展的程度愈接近,愈容易玩在一起。

2.地域相鄰,座位並排或家住鄰近的幼兒,由於接觸機會多,玩在一起的時候也相形增多。

3.活動量相當,好動的孩子比較容易和活動量大的孩子玩在一起,較不能和內向好靜的孩子長久相處。

性別對孩子選擇友伴的影響則很少,學前幼兒對玩伴的選擇是很自我中心的,多基於個人的喜好及彼此相處的融洽情形而定,很少會涉及品德問題,與成人不同,有時候,也會因為成人的態度而影響他選擇友伴的因素。

從幼兒的角度選擇玩伴

幼兒很容易受玩伴的影響,那麼,父母是不是該為幼兒選擇合宜的玩伴,讓他受到好的影響呢?到底,什麼樣的玩伴才真正適合幼兒?好玩伴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1.父母要為幼兒選擇適當的玩伴

不要以為在民主教育的口號下,就該任憑幼兒完全自由,或聽憑他學習不良舉止。孩子畢竟是需要幫助的,尤其是學前幼兒。

但是,在為幼兒選擇玩伴之前,父母應該先分享、參與並了解孩子和玩伴間的關係。例如:平常多聽幼兒談他的朋友,和他討論他的玩伴,歡迎他在適當的時候帶玩伴來家裡玩,並且和他的玩伴建立關係。這樣,父母可以較清楚的認識玩伴,也了解幼兒和玩伴間互動的情形,在必要的時候才能幫幼兒作適當的選擇,減少不必要的錯誤干擾。

2.選擇玩伴的標準不宜太過局限

有的父母會以對方的家世及社會經濟地位來衡量,希望幼兒和高尚家庭或「門當戶對」的玩伴來往,其實,這種標準純粹是從成人的觀點出發的。如果我們從幼兒的角度著眼,應該考慮:跟這個玩伴在一起,幼兒是否能經歷不同的生活經驗?是否能擴展幼兒生活的領域?能否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交往或遊戲的方式有沒有太大的危險?……舉例來說,有的幼兒一有空就去學琴、畫圖及跳舞,參加各種才藝班,如果玩伴會帶他去爬樹、玩沙、扮家家酒,擴展他生活的領域,那也是很好的。不同家庭環境的玩伴,會給幼兒帶來不同的心智刺激,所以,只要孩子的玩伴沒有奇怪的偏差行為,父母應該給孩子自行選擇玩伴的餘地。如果父母強硬地將成人的標準套在幼兒的身上,幼兒可能不以為然,這樣一來,父母就把自己和幼兒置於對立的地位上,親子的溝通可能受到阻礙。反之,若幼兒認同父母的標準,從此變得世故現實,瞧不起社經地位較差的同伴,那不成了「反教育」?

孩子的友伴關係在成長個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腳色,對孩子人格的長成的影響會隨著年齡越大越顯著,當孩子還小判斷力不足時,父母親可以以開放的胸襟引導孩子選擇個性開朗的孩子一起玩,另外,友伴的家庭也是一個選擇時的考量因素,價值觀差異太大的家庭,在與孩子往來的過程中,父母需留意孩子們的互動。爲孩子選擇友伴沒有一定的標準,共同的標準就是要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相关文章